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9|回复: 0

[文心阁公告] 文心阁第十九讲 律诗的章法结构 终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第十九律诗讲的章法结构    终篇
我们今天是第十九讲  律诗的章法结构 终篇

我们讨论了律诗的章法结构
一、起承转合法。

这个是我们过去一直所讲的内容。
不过我们说是律诗承转联的写法,律诗承转联有几种写法呢?

我们来复习一下
总结我们前几节课的内容
我们所讲的内容,总共是三种 表现手法
第一、第二联写景或叙事,第三联抒情,

我们来看个例子:

七律 岁末感怀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二联写景,三联抒情。也就是承联在写景,转联抒情。这个时候呢,写景的时候放大情思,抒情的时候把情思收拢。这样能体现出诗的起伏。
第二、二联抒情或者议论,三联写景

这种方式呢,我们讲过,承联直接抒情,转联利用景物的描写把抒发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这两种方式呢,一般承联也就是第二联的时候要舒缓,转联也就是第三联要突起。例如: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我记得转联写景主要有六种作用

律诗承联抒情或者叙事,转联再写景,写景起到六种作用:
第一,把前面的抒情,用景物具体形象化。这个就是点染的一种使用手法
第二,有所指代或者寓意,为结尾抒发的主题情感,做一个铺垫
第三,由于前面过多的叙事,中间写景的话,可以使诗韵味更足,意境更足。
第四,移情。将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用景物表达出来。让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第五,第三联在第二联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情感。可用正面描写也可以用反衬的手法。这首,第三的联的写景要描写出真实可感的效果。
第六,收拢情思的作用。前面抒发了很强烈的主观情感,那么下面的写景就要从抒情拉回到现实里来,使全篇真实可感。

第三、承联和转联,都在叙事或者抒情,或者写景或者议论。我们称这种形式为承转联同项描写。
 这个时候承转联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承转联都是在写景呢,一般注意写景的顺序,并且写出的景物最好可以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如果多是在叙事或者抒情的时候,要注意情感上要层层递进。

我们来看首例子

遣悲怀其二
作者: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律诗呢,第二三联都是在叙事,但是情感上确是一层层的推进。

同时我们还说了,律诗的第三联很重要,第三联不能弱,此联一弱,全诗都弱。那么今天我们就层层递进,再进一步探讨下层层递进这类手法,也是古人用的比较多的手法。就是说一层层递进,但是后一层要高过前一层这样的承转方式。千万不能层层衰减,如果是写景还要注意景物安排的先后顺序,千万不能任意安排景物。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
作者:柳三
昔曾仗剑五陵游,岁岁飘零志未酬。
万里河山行铁索,一江烟雨荡孤舟。
人情聚散风中絮,世事浮沉水上鸥。
白发清囊须纵酒,豪情犹待再从头。

起句用比兴的手法,中间两联都是承“志未酬”三个字。从举步为艰,写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浮沉。要表达的意思是进一步深入了,“万里河山行铁索,一江烟雨荡孤舟。”这一联是说举步为艰,历尽坎坷,第三联深入了主题,主要是写人情冷暖,世事浮沉,结句用老骥伏枥的意思收笔,这个就是典型的层层递进。
这些都属于律诗的章法结构的第一种形式 起承转合法

律诗的章法结构第二种形式:分总法或总分法

分总法:前面都是分开铺垫,最后一联进行总结
分总法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情况,比如
【仲春郊外】
唐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首联、颔联、颈联分别列举春的各种景色,尾联以设问的形式做一总结,引人深思。

另一种情况,如

唐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是诗估计大家未必都读过,我先来解释下这首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易·乾》:“君子终日乾乾。”风波: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佤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的诗比较喜欢用典,以这首为代表,典故用的多。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我们欣赏完这首作品回到讲课中来哈
作者在前面三联六句诗中例举各种泪水,最后以最悲凉莫过于青袍寒士陪送玉珂贵宦时所留下伤心的眼泪做结,写出了屈辱和无奈。
分总法可以这样理解,前面都是分开铺垫,最后一联进行总结。
我们继续看总分法

总分法:因一时一事之所感,一气直下,除了题事只有一句或一联,其余均是以抒情为主。

要是说在分总法里还可以看到起承转合的影子,那么在总分法里就看不到起承转合的影子了
我们来看个例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的上句,作者交代了事件的原由,然后一气贯注,承而直下,任凭感情的奔放和驰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者总是因一时一事之所感,一气直下,除了题事只有一句或一联,其余均是以抒情为主。这种章法最难把握,非大手笔者不能为之,我们在运用时要特别注意感情的流转,否则发而难收,以致凌乱无头绪。

律诗章法结构第三种:蒙太奇。
蒙太奇是我给这个章法起的名字。大家知道什么是蒙太奇么?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发明后又在法语中引申为"剪辑"。

在诗歌的写作里就是把不同空间和时间下的景物组合在一起

我们来看首例子


咏月
清《红楼梦》之香菱作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是香菱学诗的第三首,也是比较成功的一首

是曹雪芹的作品

大家看,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面写到了楼旁。一系列的组合画面,而这个组合画面是一副完整的画面。

可能大家会说曹雪芹是清代的人,那么唐人有没有这样的手法运用呢

回答是有的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首第二联写的全是过去时的茫然中间两联都是在承接这两个字,成功的利用时间的转移来表达的,也可以这样理解,从实过度到虚,然后从虚过到实,最后虚实结合来收尾。
魂消一联为实写,第二联为虚写(因为写的是过去时)。第三联为由虚到实转换,第四联为虚实结合。

这个是跨越了时空的描写

刚才曹雪芹的作品跨越了空间。

《苏武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艺术方面,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

苏武牧羊这个故事都知道吧。
苏武被困十九年,回到汉朝的时候,已经是暮年了。这时候汉武帝已经做古了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这里插播个故事和诗词有关的
苏武被困十九年期间遇到了一个故人
大家知道还有谁也在匈奴那边么?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

我们所说的诗的唱和形式有,用韵依韵和次韵

其实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唱和的最原始的形式,就是用诗的形式来相互问候表述衷肠
这个就源自苏武和李陵两人的作品

我们回到课上来

律诗的章法结构第四种方法:先情后景法

我们在来看首例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格律诗第四种章法结构这种手法和填词有些类似,先抒情后写景,这个抒情,是即景抒情,从看到雪泥上的鸿爪,发出一连串的感慨,然后回到现实里的景物里来,那么会有人问,我刚说了第三联很重要,那这首的第三联是否也重要呢?一样重要的。“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句承接了前面的感慨,把感慨结合到了现实里的景物,试想下,老僧和新塔的对比,损坏的墙壁上和以前曾题的诗,不就是把前四句的感慨引入了现实里的景物了么

前面所写的感慨必须要归结到眼前的实景上。不然这诗就写飘了哈。这也是这种章法的特点。如果不把抒发的情感归结到实景上来,就是失败

律诗的章法结构第五种:虚实烘托法
此章法一般适合杂感类的律诗。因为感情的起伏不定、思虑迷茫,使得诗文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杂感】
清 王国维
侧身天地苦拘孪,姑射神人未可攀。
云若无心常淡淡,川若不竞岂潺潺。
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
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其间描述有虚有实,虚实交错,以虚虚实实的描摹,烘托自己的情感。

又如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
惯于长夜过春时
近代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和李商隐的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我们来用李商隐的这首作为分析分析诗的虚实,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关键是这一句,很多人认为这个是描写梦醒后房间里的装饰,但是我比较认可的是这样的解释:这一联是写梦里的一些景物,虽然没有具体的人物描写,烛光照亮了半边绣有金翡翠的灯罩。兰麝芳香,殷殷浸过绣有芙蓉花的被褥。富丽豪华的生活,更反衬出心绪上的孤寂。金翡翠,指上面绣有翡翠的灯罩。绣芙蓉,指绣有芙蓉花的被褥。两者都是古代诗词中爱情的象征。
这种章法是从内容上来考虑的,因为行文的虚幻飘渺,很难寻出结构上承接转合的痕迹。此法须谨慎采用。

律诗的章法结构第六种方式:一扬一抑。用一扬一抑,来构成情感节奏的起伏

其实就是交错法。这个台湾有个诗家写了本书,称这手法为律诗的交错法

【筹笔驿】
唐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首李商隐的【筹笔驿】第一联赞美的孔明,这个是扬。第二联贬低了,阿斗的投降。这个是抑。第五句承接了第一联,第六句承接了第二联。大家看下这首诗的手法很独特。还有,不一定非得是一个赞美一个贬低才叫一扬一抑,还可以在情感上的一起一落来使用这样的承转方式。再举个例子,插两句话,诗词的承转不一定都要一景一情,情景配合,所以这里讲的还是重在起伏波澜,避免光说情景。第二诗歌起承转合是大众化的说法,不是绝对的。

为什么台湾诗家称这方法为交错法呢。我们来看下我的一篇作品
七律《咏雪》  
作者:奉旨填词柳三
雪似人生易别离,人生似雪苦参差。
时随风袂舞千里,偶借梅梢栖一枝。
淡泊情怀倚天远,清高傲骨倩谁知?
都云自古春来晚,不道春归多路歧。

雪从下到化的过程是比较短暂的用来形容人生的别离,是可以的;雪的片数不一,各有各的名称“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参差原意思是长短不一,这里隐喻人生的起伏。

第二联承起句,表面上是写雪随风飘转千里,或者落在梅枝上。实际上形容人生的漂泊不定。虽有一枝可栖,但终归前途渺茫。这里参杂了人为了寻求某种理想或者抱负没能实现的感叹。

第五句承第一联,第六句承第二联。这时候还没有和雪分开。人生的偶栖一枝也不是随便栖的,用梅的高古或者是清高来形容雪和人的某种高标的情操。
第四联完全抛开了雪,实际上春不代表春天,是代表人理想实现或者抱负的实现。都说大器晚成,实际上人的理想的实现是重重困难的。这里既有失落也有慰藉。
诗的章法结构第七种方法:倒叙或插叙
以时间先后顺序颠倒的手法描写如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就是登高之后的眼前景。颔联在眼前景的基础上递进描写,增加了宏阔、悲壮、苍凉的气氛,已经不单单写景。简单交代了作者登高的目的和原因以及背景。最后总结,以心情来结尾。题目是登高,读者很容易明白前边是登以后的眼前景色,并不觉得这一上来就出现的景色是突兀的,到了颈联才泛泛地交代登高的原因背景,这种方式是颠倒过来的,这就增加了叙述过程的波澜,使得文章的结构跳荡、起伏。

插叙的手法,如
【与诸子登岘山】
唐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首联先发感慨,但感慨的原因尚未交代。颔联才交代原因、人物。这个交代是插进来的。转联,却写眼前景色。实际是承接首联的感慨,补充感慨的原因的:“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结尾交代写作的目的,原来是怀古,怀的是羊公。

今天的课内容多了些
因为有些内容是要求大家必须掌握的
如律诗章法结构的前两种形式,
起承转合里的三种承转句的写法,
分总法和总分法。
这是必须要掌握的
其他章法是大家熟悉下就可以,暂时不要求掌握。

我们休息了这么久。今天就留个练笔吧。要求以暮春之景为题,写一首七律,限韵四支。

下周我们来讲评,这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 06:37 , Processed in 0.0506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