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4|回复: 0

转 杂论三国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辽
文武全才,出生入死,不愧曹魏名将。
论武,张辽身经百战。初随吕布,再降曹操。关于如此傲慢的人,独敬张辽,可见其武艺超群。为武将能最后死于病,实属不易。
论谋,张辽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将之一。曹操最会用人,但最重要的独当一方的地区首长,皆为曹姓,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操赤壁兵败,令曹仁守荆州,夏侯惇守襄阳,张辽守合淝,足见曹操对张辽的信任。张辽是曹魏唯一一个曹姓之外的受以独挡一面重任的大将。
张辽本是降将。资历本在于禁,李典,许褚,徐晃等人之下。然而曹操,曹丕均让其独拒东吴多年,不负重托,大小数战不败。三国文武中,有如此战绩着,仅此一人。
关羽
刚愎自用,傲气凌人。
关羽被敬为神,实为后世求英雄,敬模范所致。如同雷锋,当政者大树特树,几代下来,造成一神。书中虽然对关羽溢美词藻无数,却少见关羽出类拔萃之举。关羽武艺超群,但并非战无不胜。吕布,张飞,马超,许褚等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单论武艺,关羽虽出人头地,并非所向无敌。
论文,关羽乏善可陈。以计取胜,张飞胜过关羽。关羽唯一可书之处,是战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张飞则数次用计,长板桥独据曹兵,入西蜀智降严颜不说,更有早先智破刘岱之举。故关羽武勇有余,机谋欠少。此类人难以独当一面。再加以大权在手,不听劝阻,才落得大意失荆州,身首异处的下场。诸葛亮早就知道关羽难当大任,因此在不得不入西川付帅印于关羽时,再三叮咛“东联东吴,北拒曹操”。但关羽本性不改,得罪东吴,虽然大胜曹兵,逞能一时,最后还是战略上大败,失掉西蜀门户。相反,张辽守合淝,大小数战不败。如此,关羽不是帅才。
关羽被尊为神,是因为其“忠义”。“忠”在对兄弟忠心不便。“义”在对旁人信义为重。关羽却实视“忠义”胜于一切。屯土山约三事,足见其对刘备之忠。华容道放曹操,又见其对曹操之义。可惜现实不容人既守忠义,又为国家。关羽取其一,必舍其二。土山降曹,使其背上了永不可还的人情债。因此虽然斩颜良,诛文丑,仍不免后来华容道放曹以全其义。
关羽极重人情,为此不惜误国误事。早时,首遇张辽,仅以张辽面相好,便不与为战。好在张辽没有就此利用,因此无事。后来劝曹操收张辽,则不知不觉为曹操立了一大功。张辽后来成为曹魏首屈一指的大将。赤壁战后,关羽受命取长沙,战场上刀兵相见,却以黄忠失马,不斩黄忠,无事生非,后来还是诸葛亮帮忙,才得长沙。这些事虽无伤大雅,可后来在荆州时,关羽想与徐晃念旧时就不灵了。徐晃以公为上,不念私情,大战关羽。至使关羽兵败,成全东吴智取荆州。
关羽出身平民,凭武功乱世得意。以斩华雄出名。幸遇曹操,求贤若渴,才得以降曹保命,才有后来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诸事。后世人褒刘贬曹,才把这些事发扬光大,成为造神的好材料。实际上曹操几次都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了关羽。只是曹操想以关羽为例向世人及手下人证明其求贤之心,因此不惜一切,虽然没得关羽的心,却后来得保一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诸事,虽为后人津津乐道,当时却不是光彩的事。每当提及张飞赵云时,世人皆云为当阳长板英雄。提及关羽,讲的是斩颜良诛文丑,决不提其他。实在是因为曹操放关羽走,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关羽虽然挂印,却不忘汉寿亭侯的头衔。尽管当时列侯无数,又实际为曹操所封,关羽仍以此为荣。关羽虚荣,最体现于刘备称帝之后,封五虎上将,包括黄忠,关羽不满。由此可见其高傲无比,徒求虚名之心。虽然书中没直接点明,关羽实际上认为黄忠为其手下败将,不足为伍。曹操手下,降将无数,无有此论者。
关羽为后世敬为神,在于其为人自有一套,不论何时何地,自有主见。为此主见,关羽不惜失地损国。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尽忠为主,在此一搏。成功则好,不成则败,普通人有为生存而随遇而安,如贾诩等,也有视此为一锤子买卖,如陈宫沮授等。关羽则独树一帜,既能为忠一主求生,又能免投降背主恶名。
杨修
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解“黄绢幼妇,绝妙好辞”成千年佳话。只可惜聪明不用于正道。曹操虽杀人如麻,但凡名人才子,尽皆收下。数曹操文官中,人人出谋划策,各尽其才。唯有杨修,未曾出一谋一策,却把脑筋全用在解谜上。曹操兵败,进退不得,正需要人帮忙用计之时,杨修却再耍小聪明,以“鸡肋”乱军心。曹操一怒之下,杀了杨修。本来操惜修之才,一些小事,不以理会。杨修被杀,纯粹自找。
大事无谋,小事生乱。又不识时务。卷入曹家事务,结交曹植,不为“鸡肋”而死,以后也会被曹丕杀掉。
刘备
志大才疏,文不及曹操,武不及孙权。
不识英才,为貌是举。刘备一生,乘乱生事,虽然胸有大事,却从不知如何做起。欲成事,必有能人相助。因此曹操孙策初起事时,四处求贤,广聚文武。操得二荀程昱,策得二张虞蕃。刘备则只有二糜孙乾之流,虽忠心耿耿,皆无谋无略。
纵观全书,刘备唯一钟情的是赵云。想必赵云一表人材,年轻勇武,因此刘备想念。但后来庞统自送上门,却不得重用,盖为其貌极丑,若不是诸葛亮,庞统不被重用为小事,被曹操收下,可是大事。
成事另一要素,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袁绍袁术虽蠢,亦知站稳脚跟为生存之本。因此袁绍灭   得河北,袁术据两淮粮仓。曹操得中原。 孙策南下江东,再有孙权多年经营,成鼎足之势。 刘备本可以以徐州为本,网罗人才,再图发展。徐州南北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经营必然极度困难。如果刘备下定决心,以徐州为家,重用陈珪陈登,先灭吕布,得陈宫张辽臧霸等,再令袁绍曹操互斗,刘表牵制孙策,灭袁术得两淮。则北可拒曹操,南可拒孙策,西待刘表变,乘机而取,大事可成。刘备心虚,陶谦让徐州时不知所策,后来得了徐州,不知经营,不访贤求助,却惧怕吕布,拱手让徐州。吕布虽勇,关长足可敌。吕布有陈宫,刘备可得陈珪父子相助。灭吕布虽难,却极有可能。
诸葛氏
三国英雄无数,诸葛亮更是英雄之首。除诸葛亮之外,其他诸葛,同族亲戚,分事三国,均为一时显赫,国家重臣。诸葛亮实为西蜀之主,诸葛瑾事东吴,其子恪后来权倾一时,诸葛诞曹魏后期中坚,义讨司马昭。
纵观三国,显赫家族英雄辈出,着实不多。可数的有曹氏及夏侯氏和东吴孙氏。此两氏为打天下共同努力,父子兄弟共创基业,不足为奇。再有袁氏,兄弟不和,虽然子孙互斗,毕竟同争一权。
唯独诸葛氏,各有异志,互不相助,独自奋斗,虽然各个位极人臣,终不能自成大气,左右历史。最可悲的是,三路诸葛,皆不得好死。诸葛瞻战死绵竹,国破家亡。诸葛恪党争被杀,被灭三族。诸葛诞不识时务,全家皆死。
诸葛亮大智过人,其岳父及其妻影响不可低估。除诸葛亮外,其他诸葛均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文不能高纲治国,武不能杀敌建功。乱世得机,却不能保家卫国,以至引祸杀身,虽然可悲,但不足为奇。
即使诸葛亮,我们也可从几件事看出其自命不凡,嫉妒他人的丑恶一面。首先,其兄诸葛瑾为臣东吴,诸葛亮自认才高其兄,因此坐等家中,盼得英主,以自展大志,而不是兄弟共辅一家,共荣共辱。其次,有心从政,又不愿自择明主,成千古大业,而选择刘备,以成私名。再者,庞统深知其人,因此为争功而忙如西蜀毙命。
诸葛亮得千古英名,诸葛族则名败清史。各个有功名利禄之心,无人有开天辟地之志。兄弟不能共事,亲戚不能共国。若无诸葛亮,谁知诸葛氏。
袁氏
袁绍袁术,若兄弟共成一气,岂有后世司马师司马昭篡魏建晋之事。袁氏四世三公,讨董卓众望所归。但兄弟小肚鸡肠,胸无大志,不知时事。争一时小利,失千古大计。袁绍虽然知道兼并河北,但是无后续手段。大不敢想灭汉立国,小不敢谋灭贼抚汉。虽然控制中原腹地,拥兵几十万,却不知所措,坐等曹操消灭众小诸侯,渐成大气。因此谋士虽多,却各有异志,盖因主帅意志不明,犹如群龙无首。反观曹操,知汉室不能再兴,早有灭汉立国之志。但策略是假汉室以令诸侯,东征西讨,矢志不移,终成正果。
袁术虽然胆敢称帝,却无志灭汉。因此出尔反尔,四面为敌。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不值一齿。
至于袁绍三子,不值一书,有其父必有其子。
似袁氏庸人,并不鲜见,统观历史,多如牛毛。只不过同其他英雄如曹操孙权相比,不是对手。
孙氏
孙氏曹氏,是共同奋斗,坚持不懈,开机立业的典范。孙氏能独霸一方,与曹氏鼎足而立,更比曹氏要克服更大困难。曹操毕竟是名门后裔,人多势众。孙氏真正是白手起家。孙坚讨董卓,真正是一心为国。二袁私心,使孙坚知道了世态炎凉,因此私藏玉玺,图谋大事。可惜死于刘表之手,孙策年幼,只能屈事袁术。
孙策有志,更会用人听计。年少如此,岂不成功!身在袁营,志大无计,听人指点,心领神会。因此脱离袁术,南下江东。一路广禄人才,得周瑜,请二张,礼贤下士,不计出身,于蕃刀笔小吏,皆能重用。陈武潘章,草寇土匪,网络旗下。因此灭王朗,诛严白虎,大小十余战,平定江东,得成大业。
孙权生不逢时。如果没有曹操,也许会统一中国,成一代英主。得鲁肃,诸葛瑾,赤壁抗曹。用吕蒙智得荆州,得蜀汉中原要冲。选贤用能,拜陆逊大将,彝陵大胜。三足鼎立,扩基广业,堪比唐宋太宗。
华容道
赤壁大战诸葛亮一切了如指掌。草船借箭,借东风,一切都事先算定。开战前夜,料定曹操必走华容道。因此令关羽捉放曹。诸葛亮不仅要捉曹,还要放曹。这一切全在诸葛亮计划之中。那么诸葛亮为何玩此把戏?
首先,大局着想,曹操不能死,曹魏不能灭。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如何立足,大计方略,早已胸有成竹。刘备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曹魏和东吴互相对峙。双方都不会,也不能,全力以赴,灭掉刘备。东吴弱于曹魏,因此刘备才应该联合以抗曹。东吴被灭,曹魏灭刘备易如反掌。曹魏被灭,东吴下一步就是灭刘备。因此,诸葛亮决不能在刘备立足未稳之前,让东吴一举坐大。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令赵云,张飞,关羽三路伏击,屡劫曹操呢?让曹操跑了不就得了?
诸葛亮做事,万无一失。既然决定留曹操一命,就要保证曹操活着。周瑜已经证明自己行兵打仗,不在诸葛亮之下。如果周瑜也算到曹操走华容道,派兵截击怎么办?诸葛亮派三路人马劫曹操,意在防周瑜。另外一个目的,是为刘备争一功。为以后和东吴打交道增添筹码。刘备只有几千残兵,大仗打不了,顺水捞鱼,何乐而不为?
其次,一石二鸟,借此镇住关羽和张飞。刘关张结义兄弟,刘备又任人唯亲。诸葛亮博望坡,新野两次用火败曹兵,皆为小胜。关张未必口服心服。诸葛亮知关羽自大无人。以后要令其言听计从,必须给关羽一个下马威。华容道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诸葛亮知关羽重私情大于一切,必会放走曹操。因此故意让关羽把最后一道。放了曹操,又制住了关羽。
人称的使用
三国基调是以蜀汉为正统。这可由罗贯中对人物的称呼中看出来。古人有名亦有字。自称名,他称字。如曹操自称操,别人称其字孟德。两人想见,如一人直呼另一人名,则大为不敬。实际上,古人如此习惯,以至于互骂互杀时,都以字互称。因此,名为第一人称,字为第二人称。
后世引人用名,则属第三人称。不属不敬。
但是对蜀汉主要人物,三国则用第二人称。如:云长,翼德,玄德,孔明等。实际上,唯一另外一人够得上第二人称的是赵云。此外其他人,均为第三人称。
为何如此?
叙事用第三人称,有一种自然的距离感。用第二人称,则有一种对话感。罗贯中如此处理大概有两个原因:
1. 尊刘。此点倾向明显。书中有无数处称曹操为“贼”。用玄德孔明称刘备诸葛亮,会使读者对这些人感到更亲切。
2. 民间习惯。此点更可信。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民间故事已广为流传。说书人讲故事应该更口语化。对蜀汉英雄用第二人称,应是当时的习惯。
这样处理把故事中人物拉进了现实。当说书人讲到诸葛刘关张赵时,他们就如同是听众中的人。故事因此会更生动。第二人称只能用于正面人物。很难想象听众愿意同董卓共享一室。
诸葛亮为什么助刘备
曹操最会用人。手下文武人才济济。但赤壁大战前后,大才如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尽归刘备。天下皆知孙权曹操每到一地,必然遍访名流招贤纳士。诸葛亮等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助曹助孙,任其自选。诸葛瑾奔东吴,就是一例。但为什么诸葛亮决定助刘备呢?
通读三国,诸葛亮对曹操或孙权并无成见。三分天下,是诸葛亮自己提出来的。汉室不复,诸葛亮早已看到。联孙攻曹,也是后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最后决定出山,笔者觉得有以下原因:
1. 诸葛亮自比管乐,友人早知其素有大志。当时英雄无数,才智可比诸葛亮的,并不少有。诸葛亮比其兄诸葛瑾更傲。不想自荐出山掉了自己的架。因此才隐居不出。诸葛亮知道,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显得珍贵。
2. 在小公司做大头,比在大公司做小头更有施展才干的机会。诸葛亮若助曹,不一定有很大作为。曹操谋士极多,很多人又随曹多年,诸葛亮往上爬还需费点力气。相反,刘备无人,一切诸葛亮说了算。因此,几番考虑之后,诸葛亮决定助刘备。
3. 下决心不容易。诸葛亮知道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只有求人和。即使如此,刘备不可能统一中国。可悲的是,诸葛亮自始就知道,如果自己随了刘备,自己就放弃了成为张良箫何那样的开国功臣的机会。所以才让刘备三顾茅庐,看刘备是不是有诚意。也为自己以后的地位打下基础。
4. 三分天下,名义上好听,其实是诸葛亮认清形势,不得已如此。否则,为什么不说灭孙曹,匡扶汉室。
5. 综合考虑。助曹操有希望成大业,但是自己不一定成大名。助孙权不仅不会成大业,在二张鲁素周瑜之下,成不了大业,更别提成名。外加自己亲兄在那里,哪有自己说话的分。助刘备肯定不成大业,但成大名的希望最大。
诸葛亮虽然自己最后累死,但是人生目的达到了。西蜀名义上是刘氏,实际上是诸葛氏。白手起家,自成一方。虽够不上秦皇汉高,也够可以了。
曹操是不是贼?
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算是给曹操定了性。古今中外各种评论,也一致认为《三国》
厚刘贬曹。厚刘无可争辩,贬曹则贬到何种程度呢?《三国》作者是不是把曹操贬为“贼”呢?
非也。通读全书,除引用书中人语之外,作者称曹为贼处,只在几回目录中,正文中无一处称曹
为贼。实际上,被冠以“贼”的,只有那些古今一致认为是贼的,如黄巾,李傕、郭汜等。即使
董卓,除回目外,也没有被称为“贼”。
“贼”字不可乱用,贼者,偷鸡摸狗,不成大器。书中人互相骂贼处处可见。作者称某人为贼,
则属作者对此人的评论。全书正文,对操不用“贼”字,足见作者用词慎重,对操公正处理。
因次,曹操不是贼。
但是,为什么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如此差呢?
曹操得奸猾狡诈知名,主要是因为三件事,一,杀吕伯奢,二,杀粮官,三,割发代首。
杀吕伯奢,每个读三国的人读到此处都会对曹操如此多疑,为保命而不惜杀无辜。因此后来陈宫
不降曹,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件事。陈宫看透了曹操。吕布虽傻,但不奸。曹操为此,失陈宫小,
背恶名大。
杀粮官,足见曹操的世界观。有用之人,曹操不惜一切。无用小人,曹操视如草芥。战宛城,几
乎丧命,曹操哭的不是长子曹昂,却是典伟及大宛马。典伟和大宛马都是难得之材,因此曹操痛
惜。一典粮官则不同,不值得可惜。因此才借其头以安军心。刘备孙权则不同,大小将士,待之
以仁。曹操不仁,由此可见。
割发代首,则显示曹操的虚伪。如果骑马的不是曹操,肯定脑袋搬家。偏偏是曹操的马惹事。好
尴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 06:58 , Processed in 0.0681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