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3|回复: 6

一青五期词班第二讲 赋比兴和单片小令的写作技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2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青五期词班第二讲 赋比兴和单片小令的写作技法

一、  餐前甜点---关于意境的浅说

        我们主要学习词的写作,从小令学习到长调。
其实古典诗歌的写作,先学习的 是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然后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法----然后学习结构章法---然后学习句式句法---然后学习炼句炼字,中间还要学习修辞手法等
这个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所以我们讲课也会按照这个过程来讲解。现在开始今天的课程。
我们常说的学习古典诗歌,其实是说中国的古典诗歌,
那么国外也有他们的古典诗歌。

我们先来对比下:
有人说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中国文字最适合写诗。 我们先通过国内古典诗歌和国外古典诗歌的对比来阐述下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
我们先来看下国外的古典诗歌。
国外的古典诗歌:
如罗马卡撒的名句 “我来了,我见了,我胜了”,
同样是胜利的英雄,比卡撒早一百年的,我们徐州人,沛县刘邦。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所作慷慨豪情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大风歌给我们的感觉是一股气息的涌动,卡撒的诗呢,是警句,经过了战争洗礼后的心情抒发。


我们再来看下,旧约诗篇起首的几句: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福相。”
再来看下,古印度诗歌,三八音诗。黎俱韦驮中很有名的三八音诗,“太阳神光辉至可怡,神光辉我等静滤之,愿举扬吾人之心思。”
旧约中的诗,像什么,像格言。三八音诗呢,像咒语。
大家知道道家是我们国的本土教。那么道教有一本南华经,里面有这样一段:“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
南华经里的诗句则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在我国农耕文化中也有诗歌的存在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农耕文化下,人们最理想的自给自足、和平安静、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随着诗歌的发展,国外诗歌也有很多精彩的作品。


如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的了,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同样我国诗歌也有更多优美的作品。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去”“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典诗歌和国外古典诗歌的区别:
我引用一段文字来阐述下两者的区别:1933Lytton Stsrachay就在《人世间》杂志上发表这样的一段文字:希腊的诗都是些警句,虽然有感情,感觉,而写出皆曾经理智之洗礼。中国诗是与警句相反的,中国诗在于引起印象,此印象又非和盘托出,而只作一开端,引起读者情思。


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诗歌先有的意境神韵,后才有的警句;国外古典诗歌呢,先有的是警句,然后才有的意境。
我们可以再延伸下,以后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写作,理应注重的是诗歌的意境和神韵。而不是流于表面。
也就是说,我们高级班的写作,不在是停留在满足格律的要求上,而应该进一步的考虑,该如何在意境上下功夫。
那什么是意境呢?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可能大家觉的这个太过于理论化,不过不要紧,我们就意境这个话题会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今天只是简单的谈下。
提起意境,大家就会想起另一个词汇---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简单的说,我们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如何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出来。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例如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直至孤帆消失了,依然站立江边,若有所失,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挚意。


又如杜牧诗“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一个典型的景物描写蜡烛滴下来的烛泪,把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写诗呢要学会用意象说话,就是说把我们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出来。切忌直接的说出。
毛主席与陈毅元帅通信中就诗词写作上有这样一段“、、、、、写诗词要多用形象思维,少用逻辑思维、、、、、、、、”
主席说的形象思维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要用意象去说话,
也要正确的理解这样一段文字:“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这个我们以后会做详细的解释。大家先看下,了解下。




二、       古典诗词写作技法-------赋比兴
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千变万换,但是归根到底也就是说三种手法-----赋比兴
这里的比兴我们说的是写作技法,不是修辞手法。千万不可以弄混了
我们来逐一介绍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例如,欧阳修的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作者归属权还有一个版本,说是朱淑真所写,但是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讲课的范围。大家了解就成


再如 苏轼的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再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这里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用的是赋的手法来描写的。




赋的手法是古典诗歌最常用的写作技法之一,
例子很多,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的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唐诗纪事》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
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我们虽然是词班,但是关于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还有表现手法,诗词是一样的。所以有些时候,举例会诗词都举例,有些时候呢就只举诗例,或词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感叹,也可以写景。
比 比这里不仅仅是说比喻,因为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这里的比呢是一种写作手法。比是说把诗人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
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也摸不着。那么古人一般会用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打比方的手法来表达出来


打比方就是比喻。这个手法要注意比喻的运用,首先要做到一点,那就是使用恰当的比喻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四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前两句说愁生白发,以白发之长,喻愁之长;后两句把镜中的白发比作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而感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律的颔联、尾联都有比喻,尤其是颔联,比喻精美,把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仅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并能加强抒情气象,使所抒之情真感人。
赠汪伦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把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用桃花潭水深来表达出来,说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
说句题外话,这个桃花潭据考证,水深不过数米,是一小水池而已。李白梦游天姥山一诗说,山高一万多丈,清代有人去游览,后悔不已,因为这个天姥山很矮,数十米而已。
比的手法不仅仅使用在诗里,还使用在词里。因为我们讲的赋比兴是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当然包括词了。例如,李后主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人写诗中,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未必非得用比这个手法,其实赋也可以做到
例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三四句用一个特写镜头,来表达出抽象的情感
又如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作者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样的手法多运用在绝句的三四句中,
类似于李白的这首诗的写法,还有很多。例如金庸先生在书剑一书中,曾写到“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
我们来看下兴。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起,是诗的开端,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
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




《国风·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是最出名的例子,
由一对睢鸠在河中小洲上相对鸣叫作为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
这里问下大家,君子好逑的好字,读第几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说贤良美丽的女子
是男子的好配偶
兴的手法,运用在律绝中也很普遍
例如 ,杜甫诗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前两联完全写景,颈联忽转,即景生情。前两联起到造境的作用。
明代黄荣的牧牛图诗。明•黃榮《牧牛圖》:
  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这里说的兴是指触景生情或者是因景生情
兴还有一种表现手法,那就是作为诗歌的开头,而又和诗歌后面的内容没有多大的关系
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诗
这里的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就是这样
赋比兴,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下
我们来总结
用赋法也容易产生平直散芜的毛病。所谓“平”,就是平板、单调;“直”就是一览无余,缺少蕴藉和含蓄;“散”,就是散漫,形象不集中、不鲜明,感情不能一气贯通;“芜”就是芜杂,内容不精炼。所以,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又主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赋、比、兴三法兼用为好。所以说诗中有赋有比,很正常的。
所以我们提倡写诗填词不要只用一种,兼用最佳。
我们开头讲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国外古典诗歌的差别,主要是想告诉大家一点,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写作,应该首重的是意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格律


我们讲的意境,也就是诗的内涵,说白了就是我们写诗人的想象力,表现力。通过诗人的对事物特有的敏锐观察力,通过想象力来把对事物的观察写出常人所不能的感受。
02年左右,在QQ聊天室里曾有人问过我,说“柳三你的诗词都有真情实感的么,你表达的情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么”
同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那么金大侠绝对不可能有亲身经历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
金庸先生书中的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影响了很多影视作品哈,那么让金庸耍两招会如何?
估计她也不会
作家呢 都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不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三、       单片小令的写作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所以词分单片的词,双片的词,还有三片的词以及四篇的词,根据词的字数来分,分为:
        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小令和中调填词的手法多用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由于小令和中调,受字数的限制无法长篇叙述,所以我们多这样讲,小令中调主要是以情韵取胜长调,则多用铺叙的手法。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小令和中调的比兴手法
        什么叫比兴手法?大家还记的么,我们讲过古典诗歌 赋比兴三种写作技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的讲,比就是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把词的无形的主题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我们来看几首例诗: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是单片词,也是小令,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这里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用的是赋的手法来描写的。
举这首词为例子,是要说明,小令中调不管用哪种手法来填词,都要做到一点,以情韵取胜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我们再来看一首: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个也是单片的词,同样也是小令,词的赏析不发了,因为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词。我们来讲下,小令和中调的词,要体现情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1、线索,2,情景,3,中心句,4.过片(双片的词)
白居易的词为例子:
江南好,那么好在哪,通过一个对仗句来体现。所以说,好是线索,贯穿全词的线索,情景呢,我们都知道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才有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情感,通常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来体现出来。中心句,是说这词的关键句,也就是说词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好比是小说电影里的高潮部分,过片我们在以后的中调词里在介绍。
我们再来看下白居易忆江南的其他两首: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那么这个词的线索是什么?全词都是从一个字写来,所以这个是词的线索。中心句呢?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情景,就不用讲了。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梦江南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这两首江南好,后世人说两首作品功力悉敌。我们来看下后一首的译文:
      作品译文: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这一首用我们讲义里的 线索,情景,中心句来分析的话,首先线索是隐藏起来的,和白居易的哪首不同。
这个大家自己来体会,我们来看下李清照的一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个词牌,还可以通过词里的句子来找出明显的线索,有的词线索不明显,例如: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个线索是说,填这首词所围绕的中心,而这个中心未必都要体现在词里,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到底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词里所有的句子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表达,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我们来看下古代一首关于爱情的词,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爱情的殉身精神,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感动和丰美的联想。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的线索也是没体现在词里,我们知道了要表达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说的线索。然后还要学会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把要表达主题情感具体化形象化。这个要在情景上下功夫,还要在中心句上下功夫。
        我们开头举的那个例子,中心句是结尾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凸显情韵。所以,我们今天的课主要是讲下写好小令的三个关键点:线索,情景还有中心句。

布置作业: 忆江南 单片,以初春为题。用【词林正韵】,不限制韵部。


要求:作业先由2楼评论1楼的1楼的评最后一位的。



发表于 2015-3-12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5-3-12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捧茶!
发表于 2015-3-1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5-3-13 18: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看讲义。。。
发表于 2015-4-1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5-4-30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学习,另翻感受,谢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 07:33 , Processed in 0.0586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