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68|回复: 7

杜诗的用典技巧 远山回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8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杜诗的用典技巧   (一)使用熟典。杜诗所用的典故,都是常见的事典和语典。这是他的以情主典的创作思想的产物。用典既是为了抒情,则典故就应是常见的,如果使用僻典就会淹没情感,使人不知所云。而以诗卖弄学问的人,不用僻典也达不到目的。
    古代文论家对作诗使用僻典多有批判。清人黄子云说:“自汉以迄中唐,诗家引用典故,多本之于经、传、《史》、《汉》,事事灼然易晓。下逮温、李,力不能运清真之气,又度无以取胜,专搜汉、唐诸秘书,括其事之冷寂而罕见者,不论其义之当与否,擒剥填缀于诗中,以夸耀己之学问渊博。俗眼被其衒惑,皆为之卷舌伸眉,咄咄嗟赏,师承惟恐或后。吁!二人志虑若此,其品操又安用考厥平生而后知其邪僻哉?”(黄子云《野鸿诗的》)黄子云对于温庭筠、李商隐以僻典入诗的作法十分反感,认为这是夸耀学问的伎俩,并与品德操行联系起来,对后世之“俗眼”亦加以深刻的讽刺。袁枚也反对以僻典入诗,说道:“用一僻典,如请生客。”(袁枚《续诗品》)
清人钱泳《履园谭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某孝廉,作诗善用僻典,尤通释氏之书,故所作甚多,无一篇晓畅者。一日,示余二诗,余口噤不能读,遂谓人曰:‘记得少时诵李、杜诗,似乎首首明白。’闻者大笑。始悟诗文一道,用意在深切,立辞要浅显,不可取僻书释典,夹杂其中。”钱泳反对以僻典入诗,因为僻典使诗意不能“晓畅”;而且认为李、杜之诗不用僻典,故“首首明白”。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杜诗用典多是些常见的典故,即便偶有阙闻,也能查阅经史子集,找到出处。诸如虞舜调琴、大禹疏河、文王获熊、仲尼伤麟、许由瓢饮、原宪居贫、专诸行刺、太伯让贤、勾践枕戈、秦皇渡浙、相如涤器、扬雄投阁、严光垂钓、郑谷耕岩、王粲登楼、贾谊伤时、萧曹拱御、耿贾扶王、管宁皂帽、江总锦袍、蒋诩三径、张翰鲈鱼、严遵卖卜、阮籍穷途、匡衡抗疏、刘向传经、汲黯匡君、廉颇出将、文翁化俗、李广命蹇、苏武握节、董卓燃脐、庞公高蹈、诸葛济时、山简习池、陶潜东篱、志公锡杖、葛洪丹砂,等等。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读者来说,这些历史掌故和传说并不构成阅读障碍。
   (二)活用典故。杜诗用典十分灵活,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等等,无所不备。最能显示其灵活性的,主要表现在对某一典故的“正反兼而用之”和“就其一侧而用之”这两个方面。
    清人李重华说:“凡引一古人,用一故事,俱是比。”(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用古人古事入诗,目的在于比今人今事。杜甫用典的灵活性,首先表现为对同一典故的时而正用,时而反用。例如,他使用阮籍穷途的典故,《晋书•阮籍传》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曾作投赠诗《敬赠郑谏议十韵》,诗中说:“君见穷途哭,宜忧阮步兵。”以阮籍穷途恸哭,来比自己生路的艰辛,这是正面使用这个典故。其后,漂泊的岁月磨炼了他的性格,他便以铮铮傲骨面对惨淡的人生,说道:“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暮秋枉裴道州手札》)明白表示以哭穷途为耻辱,这便是对典故的“反其意而用之”了。大历五年深秋,贫病交加的杜甫感到生命将到尽头,急着要回故乡去,却又没有旅费,在向湖南亲友筹集资金的诗中说道:“途穷哪免哭,身老不禁愁。”(《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则又是正面使用这个典故了。又如,他使用张翰的典故,《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杜甫在《洗兵马》诗中写道:“东走无复忆鲈鱼”,是说当时官军包围了邺城,形势大好,官吏们不再为了避难而隐居(安史之乱发生后,不少官吏逃到了江南),这是反用张翰的典故。而在《严中丞枉驾见过》诗中说道:“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则是正面使用张翰的典故,说自己不只像张翰那样辞官归隐,还应像管宁那样召而不就。由此可以看出,杜甫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境况和心情,对典故正反兼用,又能恰到好处,说明他具有对典故的高度驾驭的能力。
杜甫灵活用典,还表现为不拘泥典故的全貌,能够根据抒情表意的需要,仅取典故的某个侧面。使用古人古事是为了比今人今事,既然是比,也就只能是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而不可能去苛求两者完全相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会有古今完全相同的人事。从这一点看来,比喻确实是蹩脚的。但是,如果不是愚昧而固执的人,对于比喻存在的合理性则不会否定。
王粲的故事是杜甫在诗中多次使用的。据《汉书•王粲传》载,王粲是汉代文学家,才学称富,中原战乱中,南迁荆州,客居他乡达15年之久,所作《登楼赋》抒发乡土之思,影响很大。对于王粲的故事,杜甫每每取其某个侧面来比自己。如,“群盗哀王粲”(《春日江村五首》其五),是取用王粲因军阀战乱而离乡的事,来比自己为避安史之乱而漂泊他乡,这是取其漂泊的原因这个方面;“王粲不归秦”(《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是取用王粲滞留荆州达15年这个侧面,来比自己漂泊时间之久;“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一室》)是取用王粲留居襄阳的这个侧面,来比自己归老祖籍的愿望(杜甫的祖籍在襄阳)。如此,取其一个侧面而用之,借以表现个人生活的某种经历和感受,效果显得很鲜明。
又如,他使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在《醉时歌》中说道:“相如逸才涤酒器”,这是取司马相如多才而贫困的这一生活侧面,来比自己在长安的艰难处境。在《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中说道:“壮节初题柱”,据《成都记》载:司马相如出外谋求官职,过升仙桥时,在桥柱上题字:“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杜甫借用司马相如的这一侧面,来比自己年轻时的远大政治理想。在《酬高使君相赠》中说道:“赋或似相如”,这是取司马相如的文学才能以自比。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说道:“我多长卿病”,则是取司马相如患糖尿病以自比了,杜甫客居成都期间得了糖尿病。
扬雄的一些生活侧面也常被杜甫引入诗中,有时他取用扬雄的擅长作赋来自比,如“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赋料扬雄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则取用扬雄作《太玄》被人嘲笑的故事以自危:“真怯笑扬雄”(《奉寄河南韦尹丈人》),《汉书》记载:刘歆读罢《太玄》,对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利禄,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杜甫用扬雄这个生活侧面,说他真怕自己的著作被人盖了酱坛子。有时他取用扬雄被搜捕而跳阁的事,来表达自古文人多命蹇的感慨:“子云识字终投阁”(《醉时歌》)。有时则取用扬雄淡薄名利来赞美友人:“子云清自守,今日起为官。”(《送杨六判官使西蕃》)《汉书•扬雄传》载:“(雄)清静亡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沈德潜说道:“实事贵用之使活,熟语贵用之使新,语如己出,无斧凿痕,斯不受古人束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根据一时一地的抒情表意的需要,取典故的某一侧面来作比,这是杜甫用典灵活性的表现,这种作法给抒情表意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不露痕迹。用典与写实密合无垠,用典而不使人觉得是在用典,即便不知道典故也不妨碍理解诗句,知道典故的读者则能更品情味,这是用典的妙境,向来为诗论家所崇尚,清人袁枚说道:“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袁枚《随园诗话》)方东树说道:“大家用事,若不知其用事者,此其妙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徐增也说:“或有故事赴于笔下,即用之不见痕迹,方是作者。”(徐增《而庵诗话》)杜诗的某些用典达到了这种境界。例如《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  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诗的前四句写前往张氏隐居途中的见闻,后四句写张氏的良好品德。第二句使用《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语典(伐木丁丁)和诗意(求其友声),并取用王籍《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仇兆鳌《杜诗详注》:“《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杜甫使用此典,与全诗的意境相吻合。妙在能把典故与寻友途中所见的景物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使人乍读之时,以为只写实景,回味之际,便觉情韵深长,在欣赏山中幽景的同时,品味着友朋聚会的兴味。如此用典,真可谓“但知盐味,不见盐质”了。对于不知用典的人来说,也不妨碍其对幽静山林的审美。
其  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诗的颔联“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是对张氏隐居环境的描写,却也使用了《诗经》的语典。《诗经•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鲔发发。”是写在水中撒网捕鱼,鱣鲔入网后,发出“泼泼”的击水声。杜诗通过“鱣发发”三个字使用此典,暗写主人捕鲜鱼以办晚宴的事,这从颈联可以看出。对于不知道此典的人来说,也无妨碍,可以作为傍晚景色来欣赏,因为每当夕阳照水的时候,水中的鱼就要跳出水面。我生在水乡,对鱼的这种习性是熟知的。也就是说,杜甫善于把用典与写实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天衣无缝。“春草”这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由此,“鹿鸣”就成了宴会宾朋的象征。此句不但写出张氏生活环境的幽美,而且通过用典赞美了张氏待客的盛情。对于不知道此典的人来说,这句所写的春草鹿鸣祥和景物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杜甫在川北流浪期间曾自叹身世:“甫也南北人。”(《谒文公上方》)粗知杜甫生平遭际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写实之笔,因为杜甫一生南北漂泊。但此句也是用了典故的。《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为他的父母立坟头的事,按古代的作法,是应该“墓而不坟”的,就是只有墓地,不能起坟头。但孔子说:“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考虑到自己四处奔波的情况,不能不在墓地立个坟头作为标记,以免日后不知道墓地在哪里。孔子为推行他的儒家学说,曾周游列国,确实是个东西南北之人。杜甫思想以儒家为主,他使用这个典故,等于把自己与孔子看为同类,表明对儒学创始人的认同,每当他上路奔波,眼前就会出现孔子的形影:“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发同谷县》)想到孔子四处奔波、坐不暖席,则自己的漂泊流离也就不必抱怨了。可知,“甫也南北人”,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难得的是,用典于叙写身世之中是如此的不露痕迹。
清人朱庭珍说道:“大抵用典之法,在融化剪裁,运古语若己出,毫无费力之痕。……如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而一归于天然,斯大方家手笔矣。杜陵句云:‘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放翁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皆个中精诣也,学者详之。”(朱庭珍《筱园诗话》)杜甫这两句诗原是赞美裁缝技艺的精绝,缝出的衣服上看不见针脚,朱庭珍借它来形容用典的天然无痕,是十分精到的。笔者以为,用它来表述杜诗用典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下
 楼主| 发表于 2011-3-29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下
兰心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4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4-14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1-4-1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远山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29 13:33 , Processed in 0.0603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