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青八期基础班第五讲 浅谈写作---起承转合 主讲:奉旨填词柳三 我们前四讲呢,讲了平仄对仗,讲了律句,讲了五律的四种格式。但是我发现群里学员好多都是有基础的,所以打算改变下课程设计。如果是零基础的呢,可以先了解下写作,在此同时呢,要熟记五律的四种格式。我们会在讲完五律后加入两节写作课,然后我们在讲解五绝的格式。然后呢,再增加两节写作的课。这样呢,不枯燥。 好了,我们开始今晚的讲课。 第五讲 浅谈写作---起承转合 最近呢,我在回看西游记。发现有一段桥段,不错。我们就拿这桥段,作为今天课的开始哈。 西游记里有个无底洞的故事。说的是老鼠精的那一段,不晓得大家还记得么,我们就从这一段开始讲起。 先是唐僧路过一荒山,看到了挂在空中的一口钟,于是他发了一段感慨: 钟啊!你也曾悬挂高楼吼,也曾鸣远彩梁声。也曾鸡啼就报晓,也曾天晚送黄昏。不知化铜的道人归何处,铸铜匠作那边存。想他二命归陰府,他无踪迹你无声。 大家来考虑一下,如果是我们写这题材,会如何构思呢? 一般多是描写钟的外表。古人写诗呢,思维扩散的很好。不单一的从外表入笔,如果是描写钟的外表,那么就会变成一说明文了哦。所以古人是从四处敲钟的场景: 也曾悬挂高楼吼,也曾鸣远彩梁声。 也曾鸡啼就报晓,也曾天晚送黄昏。 无形中就把钟的形象写的丰满了,但是仅仅是把钟的形象写丰满了,还不算成功,于是,又展开了联想,所以后面继续写到: 化铜道士归何处,铸铜匠作那边存。 想他二命归阴府,他无踪迹你无声。 这样写来,不仅仅是把钟的形态写出来了,并且还写出了钟的沧桑。我们常说,写诗呢主要是想象力的体现, 当然了也有人说这不是律诗。是一首古风。我们借这诗主要是告诉大家如何来发散思维,由物体本身展开了联想,由此及彼的写法。我们不看诗的格式,是否符合律诗的要求,单看他的构思。 索性在就这钟再多讲几句,这个故事还没完。 因为就在唐僧感叹的时候,从里面走出来个伺候香火的道人,他丢了一块石头在钟上。吓的唐僧摔到在地。于是他又写到: 贫僧正在感叹你,忽的叮当响一声。 西天路上无人到,日久年深变作精。 看似非诗,确实是诗。幽默的笔风写来。 写诗呢,不仅仅要有发散性的思维,还要体现一些情趣,不然诗写出来了,和老干体没啥区别,就不可取了哈。 我们在讲解五律第一个格式的时候简单的讲了下起承转合。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这一段,黛玉说,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可见起承转合的重要。 我们通常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为合句,多叫结句。把律诗的第一联叫起联,第二联叫承联,第三联叫转联,第四联叫合联。但是在诗中,并不是起承转合都要用到的。有人说了,那么填词里,是不是也要讲究起承转合呢? @云翾 你认为呢? 雲翾゛: 也要讲 那么一首词里是如何体现起承转合呢?还有一首古风里又如何来体现呢?今天我们就来逐一讲解一下。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 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 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 这是对起承转合的简单介绍 下面呢,我们用一首诗来讲解一下,先看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这句来写月,月的形象比价单薄的,虽然用白玉盘来形容了月,但月的形象不够丰满。当然了我们说了,起可平实一些,承呢,要弥补起的不足。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些句子都是承,将月亮的形象补充完整。 所以我刚才说了,所谓起承转合并不是特指诗里的哪一句或者一联,起承转合呢是写诗的最常用的技法,但不等于诗里都要讲起承转合用全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对的。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那么我们都知道,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转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 也有不体现出承转合的,只体现出起的 也有不体现出承转合的,只体现出起的 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而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以上只是告诉大家,起承转合是写诗常用的技法,但不等于一首诗里,起承转合要全部用到 下面的时间呢,我们来分析几首五律,因为我们刚学完五律的四种格式 先看老杜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里我们要记住的现在发音为平,古音为仄的入声字 国,别,白三个字 胜字呢是多音字,可以读去声或者平声 既然题目是春望,首先起联,就描写了望到的场景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这就说明了,我们在描写的时候要奠定下来诗的情感基调,也就是诗里要表达的基本情绪。 然后承联呢,要将这情绪补充完整。所以杜甫这样写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 诗人眼中的景物是不具备任何感情色彩的,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景物中去了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相生,故有境界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转联呢,是继续升华作何的情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转联将情感升华了,那么合联,也就是尾联就不能在升华情感了。因为诗似看山不喜平,如果诗在收尾的时候,再继续升华情感,就好像一首歌我们唱到了高潮部分,收尾的时候要讲究余韵的。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我们再来读下这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来看一首,我当年写的一首五律 中秋随感 随风漂泊久,东北复西南。 因甚奔波苦,为儿睡梦酣。 倚栏观月皎,对影叹成三。 江汉一叶落,斯人何以堪。 这诗是我当时客居昆明时候,群里游戏输了,罚写的一首,起联是说自己随风漂泊,,然后承联是在解释为什么会如此漂泊的。转联呢,是在感叹异乡的孤寂。尾联呢,是用枯树赋意思来收尾的。 诗内需要记住的入声字,有泊,一 尾联呢,江汉一叶落,斯人何以堪。叶字出律,对句何字救了哈 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今天是简单的讲解了下起承转合。 留个作业,要求大家写五律一首,限用东韵。不限主题。下周我们来讲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