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1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以物拟人诗例还很多,如龚自珍的“西池酒罢龙娇语,东海潮来月怒明”《梦得》),“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夜坐》,“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释言四首之一》),“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与鸳鸯诉不平”(《梦中作四截句》)等。其中“东海潮来月怒明”的“怒“字,将东海夜色的黝黑,海上浪涛的汹涌,在此背景下月亮在海上的升腾,皎洁和幽冷、硕大和园足,写得极富动态感,充满外张力,给人一种魂悸魄动的异样感受。
这类手法,古人用的频率比较多。又如,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些都是以人拟物。第二,以物拟人。这种手法与第一种相反,即是用无生命的事物或动植物来喻人
云破月来花弄影,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些都是典型的以物拟人
说白了就是我们讲过的缘情写作手法中的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无情的事物有情化
梨花一枝春带雨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些都是
贾岛的《戏赠友人》: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即是以物拟人。诗人将诗心拟作井水,每日提汲,活水就会汩汩涌出。一日不作诗,心源就像废井一般,壅塞枯竭。这种带着夸张的比拟,使诗人与诗歌创作须臾不能分开的密切关系,生动而形象地体现出来。自然,诗人创作的勤奋刻苦也自在题中了。
第三,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的动态。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也有类似的手法: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此诗描述的是一位采玉老人的艰苦劳动和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痛苦。其中有以人拟物和以物拟人手法的交替运用:“老夫饥寒龙为愁”是以人拟物,用“龙为愁”来比拟采玉的艰苦,忍着饥寒在水中日夜劳作,以至栖息在水中之龙不堪其扰,愁叹不止。“蓝溪之水厌生人”则是以物拟人。采玉工日夜在水中劳作,不但栖息在水中之龙不堪其扰,叹息不止,连溪水也心生厌恶,必定要将其置之死地。而那些惨死的玉工,千年以后也消除不掉对溪水的怨恨。“身死千年恨溪水”一句意味深长,正如王琦所言:“不恨官府而恨溪水,微词也”(《李长吉歌诗汇解》)。而这个弦外之音正是建立在“蓝溪之水厌生人”这个以物拟人的手法之上。
白居易《琵琶行》之所以久传不衰,很大程度归功于它那段出色的音乐描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段描绘有联想、比喻,更有以物拟人的手法,诸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就是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的动态,将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音乐语汇或是比拟成一对小儿女的窃窃私语恩怨缠绵,或是像战场铁骑突出刀枪铿锵的撞击声;或是像黄莺在花丛鸣叫那么清脆悦耳!这不但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而且富有动态和音响!
我们刚讲了一个移情,这里给大家介绍下移觉。移觉又称为通感,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所写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移觉就是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的动态的典型手法。
关于意境,我们还有其他类型的介绍,如含蓄性意境,联想性意境,感悟性意境以及新奇性意境。这些我们以后再介绍,我们今天主要介绍实感性和改造性意境。通过介绍这个我们加深对以往讲义的理解。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