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7|回复: 0

[玲珑公告] 玲珑阁第五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0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玲珑阁第五讲讲义
讲师:柳三 19:59:05
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浣溪沙的写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些和诗体比较接近的词牌。@全体成员


讲师:柳三 20:00:13
我们从“诗体词”浣溪沙开始讲解起,讲解了小令的写作,开始从接近于诗的词牌练起,又慢慢的开始练习到了三五七言句式组合的词牌,从平声韵,练到了仄声韵。至于平仄转换的,平仄相协的以及平仄相间的词牌,我们以后会逐渐的练习到。


讲师:柳三 20:00:51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鹧鸪天和玉楼春。主要是讲解鹧鸪天的写作


讲师:柳三 20:01:27
鹧鸪天和玉楼春比较接近于律诗,所以在这样的词牌写作上,很多写手,难以把握。今天我们就从鹧鸪天讲起。
  鹧鸪天是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我们今天讲的鹧鸪天呢是指词牌鹧鸪天。


讲师:柳三 20:02:12
词牌《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


讲师:柳三 20:03:03
我们来看下鹧鸪天和七律的整体形式:


鹧鸪天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七律  伤昔 唐 韦庄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讲师:柳三 20:04:18
这里可以看出来,鹧鸪天和七律形式上的不同,在于鹧鸪天是七律在第五句分成了两个三字句。那么鹧鸪天和七律在写作上是否有共同处呢,这个是我们今天主要来讨论的话题。
  根据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或感叹。这个大家要熟记,因为我们所讲解的章法结构,都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剖析的。


讲师:柳三 20:06:12
我们要用律诗和鹧鸪天做个对比。那么我们先来看下七律的章法。律诗的章法的时候,主要是从第二三联的写法上有三种形式。


  第一、第二联写景或叙事,第三联抒情或议论,我们来看个例子:


七律 岁末感怀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二联写景,三联抒情。也就是承联在写景,转联抒情。这个时候呢,写景的时候放大情思,抒情的时候把情思收拢。这样能体现出诗的起伏。


讲师:柳三 20:07:15
第二、二联抒情或者议论,三联写景,叙事
  这种方式呢,我们讲过,承联直接抒情,转联利用景物的描写把抒发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这两种方式呢,一般承联也就是第二联的时候要舒缓,转联也就是第三联要突起。例如: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讲师:柳三 20:08:11
第三、承联和转联,都在叙事或者抒情,或者写景或者议论。
  这个时候承转联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承转联都是在写景呢,一般注意写景的顺序,并且写出的景物最好可以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如果多是在叙事或者抒情的时候,要注意情感上要层层第进。


遣悲怀 其二》
作者: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律诗呢,第二三联都是在叙事,但是情感上确是一层层的推进。以上呢是简单的介绍下律诗的写作章法。虽然不全,但足以和鹧鸪天来做个比较了,我们先来看下晏几道的鹧鸪天:


讲师:柳三 20:09:48
鹧鸪天  佳会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鹧鸪天  晏几道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鹧鸪天  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讲师:柳三 20:10:21
我们来一首首的讲解:


鹧鸪天  佳会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上阙是描写过去的情景。第三四句承接醉颜红,用一组对仗句,来极力渲染过去的种种美好。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大家看下是否是这样。那么我们和七律来类比下,这首词的三四句好比是律诗的承联。过片呢,好比是律诗的转联。承联写景,转联抒情。是不是和律诗的章法有雷同之处呢?


讲师:柳三 20:11:28
我们再看晏几道的另一首:
鹧鸪天  晏几道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讲师:柳三 20:12:09
这首呢,大家看到会说,是不是我打错标点符号了。怎么春又残后面是个句号?其实没打错。
  律诗和鹧鸪天的节奏上来说,七律每联的两句中的一句不能单独为一个单元。但是鹧鸪天可以,这个标点的问题,我们在讲解浣溪沙的时候,讲过。
  我们在讲解浣溪沙词牌的时候,讲过这个。我记的当时用一首写给我们学院原来的一个管理兰心的生日贺词:
风过荷塘月满窗。 涓涓流水拂弦商。樽前美景共卿长。
喜听屏间歌雅韵,轻吟小令作琼浆。“兰花”独占一年芳。
  每一句,使用句号,说明节奏舒缓,每一句为一个单元,过片两句为一个单元,节奏稍微紧凑,这样填词呢,节奏上不会过于平淡。鹧鸪天也可以这样来填。但是七律不行,如果七律这样写的话,那就过于松散了。


讲师:柳三 20:13:54
鹧鸪天  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这首呢,三四句在抒情,过片突然描写"云渺渺,水茫茫"这个呢,是利用景物的描写,把前面抒发的情感,进一步的深化,或者是渲染。这里是在渲染。
  类比于律诗的第二联抒情,第三联写景。那么第三联的写景呢,不能是随意的写,而是把抒发的情感,用景物进行渲染,从而使抒情更形象化、抒发的情感更加的饱满。


讲师:柳三 20:14:57
我们再来看下黄庭坚的一首鹧鸪天: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讲师:柳三 20:15:29
这个时候类比于七律来看呢,发现,和七律有不同了。七律的承转不能脱节,但是鹧鸪天两个对仗联,分别是上结和过片,有时候它们可以出现脱节的现象,七律中如果承转脱节,那么这首诗写的失败。但是鹧鸪天呢,出现了脱节,无妨。


讲师:柳三 20:17:28
像黄庭坚的这首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


  它们分别是上片的结尾,下片的开始,中间出现脱节,不仅仅不影响整体,反而更能有效的突出整体。


讲师:柳三 20:18:45
我们再来看一首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我们再看下小晏的鹧鸪天,还有刚才夏竦的鹧鸪天,发现,这两首词中三四句没有对仗。
七律呢,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单行入律的律诗呢,第三联要对仗,可以这样说,律诗至少有一联要对仗,那就是第三联。
  但是词不同,词没有严格的对仗要求。鹧鸪天词谱规定是上片三四句,过片一二句宜用对仗。宜用对仗意思是说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浣溪沙的过片一般来说是要对仗的,但是也有不对仗的例子。我们在讲解浣溪沙的时候,讲过。对仗该怎么处理,不对仗该怎么处理。对仗在诗词中的用处呢,不仅仅是修辞上的。它还能把两句在节奏上衔接的更好。所以我们只需要处理好节奏衔接问题,就可以。


讲师:柳三 20:20:33
这里要再次强调一下:对仗在律诗里是一种硬性的要求,但是在词里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任何词牌都没有严格的对仗要求。所以大家在看词谱的时候,会发现某某词牌有这样的说法“说某些句子,例用对仗”


讲师:柳三 20:21:02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按照惯例,这些句子要用对仗。但不是必用对仗哈。


讲师:柳三 20:21:40
我们来看下下面一首鹧鸪天:
【鹧鸪天;别情】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讲师:柳三 20:22:08
聂胜琼的这首词还有个美丽 的爱情故事,


讲师:柳三 20:22:26
这个我们不在课上讲解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课后去百度查询


讲师:柳三 20:23:17
词呢,上阙写景或者叙事,下阕抒情或者议论,这是常见的写作章法之一。
  但是这章法有个要求,那就是过片必须要抒情,
  最后用一句情景交融的句子来结尾,”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单一的叙事和抒情,整体形象不够丰满。所以前人总喜欢借助情景结合,或者虚实结合的方式来使诗词中的形象更加丰满。
  大家可以先记下这个填词的章法,上阙写景或者叙事,下阕抒情,过片必须要抒情,结尾最好用景结。下节课我们会讲解填词的章法。调笑一句"咱们爱美所以要减肥,但是写诗词不能减肥哦”。


讲师:柳三 20:25:10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鹧鸪天这个词谱的格式:
  钦定词谱中,鹧鸪天首句,除了第七个字必须用平声外,其他六个都是可平可仄的。这里要说明下:
在钦定词谱中,鹧鸪天的起句 是 中中中中中中平,这样的形式,当然也有的词谱规定句式,鹧鸪天的词谱几乎都是可平可仄的


讲师:柳三 20:25:37
除了每句的句尾外,其他都是可平可仄的


讲师:柳三 20:25:49
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这样的词谱呢


讲师:柳三 20:26:38
 曾也有人问过我,有没有平起平收式的鹧鸪天呢?


讲师:柳三 20:27:15
就是起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式大家是否了解呢


讲师:柳三 20:27:51
有,但不多见。宋元明清文人填词中极少遇到,但是在明清章回体小说里最常遇到。例如西游记有一段渔樵联句:


渔翁道:你山青不如我水秀,受用些好物,有一《鹧鸪天》为证:
  仙乡云水足生涯,摆橹横舟便是家。活剖鲜鳞烹绿鳖,旋蒸紫蟹煮红虾。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娇藕老莲芹叶嫩,慈菇茭白鸟英花。


讲师:柳三 20:30:01
樵夫道:你水秀不如我山青,受用些好物,亦有一《鹧鸪天》为证:
  崔巍峻岭接天涯,草舍茅庵是我家。腌腊鸡鹅强蟹鳖,獐把兔鹿胜鱼虾。香椿叶,黄楝芽,竹笋山茶更可夸。紫李红桃梅杏熟,甜梨酸枣木樨花。


讲师:柳三 20:30:51
还有宋人赵长卿的鹧鸪天,起句是平起平收的句式,其他都没变
新晴水暖藕花红。烘人暑意晚来浓。共携纤手桥东路,杨柳青青一径风。
深翠里,艳香中。双鸾初下蕊珠宫。月笼粉面三更露,凉透萧萧一梦中。


讲师:柳三 20:31:51
这说明宋代人在填这个词牌的时候,一般来说,争议的地方在起句,一般多是用仄起平收的律句,少有用平起平收的律句,词呢兴于隋唐旺于两宋而亡于元。后有起于明清。所以明清时候的鹧鸪天呢,在章回体小说里,可以出现 刚举的西游记里词的例子,但不属于词的正体,故钦定词谱里就没收录这个变体。


讲师:柳三 20:32:21
那我们要填鹧鸪天应该以哪个谱为依据呢,以我发的这谱为依据:


鹧鸪天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讲师:柳三 20:33:24
大家注意了么,首尾两句的格式,第三字必须为平,另外,过片 必须是平仄仄,仄平平。


讲师:柳三 20:33:51
凡是国内诗词比赛,均以此谱为准。我当时在百诗百联当评委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好多人写这个词牌,而因为出律被刷下,这个是看词谱不细的缘故。


讲师:柳三 20:34:48
以后我们班写这个词牌,就以这个谱为准。
  我们来总结下,鹧鸪天和七律的相同处和差异处,我总结了三点,鹧鸪天和七律的整体形势类似,所以章法上也可以借鉴七律的章法。


注意三点:
1、七律的承转不能脱节,但是鹧鸪天两个对仗联,分别是上结和过片,所以要处理好过片的问题(过片和上片结句,可以脱节,也可以不脱节);
2、七律至少要有一联对仗,鹧鸪天词谱规定是上篇三四句,过片一二句宜用对仗。意思是说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3、节奏上来说,七律每联的两句不能单独为一个单元。但是鹧鸪天可以。


讲师:柳三 20:36:14
以上呢是关于鹧鸪天的讲解。
讲师:柳三 20:38:13
既然是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就是说不仅仅适用于词,也适用于诗哦


讲师:柳三 20:39:00
古典诗词的写作技法,虽然说是千变万化,但是归根到底就三个--赋比兴,三个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例如 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再如 苏轼的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讲师:柳三 20:40:03
比,比这里不仅仅是说比喻,因为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这里的比呢是一种写作手法。比是说把诗人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
  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抽象的,通过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这个就是比。
  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通过恰当的比喻,把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例如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这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比作了愁,愁呢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使愁变的可以感觉到了。


讲师:柳三 20:40:49
比的第二种呢,用景物来抒发主题情感,但是不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一般运用在绝句中,绝句前两句叙事或者抒情,那么后两句写景,这个时候的景物描写其实就是情感抒发的延续。这个延续是把抒发的情感具体化了。


  例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写的具体可感了。


讲师:柳三 20:41:33
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起,是诗的开端,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


  例如,我昔日的一首浪淘沙
绿柳倚桃芳,莺唱新簧。门前溪水伴斜阳。细数平生多少事,点滴堪尝。
把酒叹流光,品味炎凉。镜中双鬓渐成霜。逝去情怀皆已是 ,淡淡沉香。


  绿柳倚桃芳,莺唱新簧。门前溪水伴斜阳。这些景就是兴起。
  赋法容易产生平直散芜的毛病。所谓“平”,就是平板、单调;“直”就是一览无余,缺少蕴藉和含蓄;“散”,就是散漫,形象不集中、不鲜明,感情不能一气贯通;“芜”就是芜杂,内容不精炼。所以,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又主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赋、比、兴三法兼用为好。所以说诗词中有赋有比,很正常的。


讲师:柳三 20:42:22
这个是我们以前讲过的,这里是复习了一下。下面我们来讲解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简称诗法


讲师:柳三 20:42:46
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十五个,最为常见的有四个,今天我们就来讲这四个,其他手法我们随着课程的推进或者是在讲评课中还会讲到。


讲师:柳三 20:43:17
1、小中见大。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适用与记事、写景、咏物)
  我们来看下几首例诗:


  七绝  小女
莫是精灵天外来,娇憨顽劣总难猜。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


  这是我一个福建朋友十几年前写的一首绝句,当时她呢,初学。很有悟性的一个人,但是为了生计奔波,早就放弃了诗词。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这个就是局部一个描写,用来彰显整体。再细讲下呢,前面两句是一个总写,后面两句呢,是一个细节描写。如果没有这个细节描写,那么这诗就会写的比较空泛,笼统。


讲师:柳三 20:43:55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讲师:柳三 20:44:27
这是一首生查子,作者呢有说是欧阳修,有说是朱淑真。其实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来看下词里的这种手法的运用。


  试看 词中描写过去的场景中,只写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描写现在的场景中,只用了一句泪满春衫袖把情感抒发的很到位。
  其实写诗要做到,话说七分,切忌话说十分。要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在描写上要做到,以点带面。重点落笔在局部,因为诗歌受字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文章一样可以叙述完整我们在描写上尤其是写景上,要注意运用这样一个手法。


讲师:柳三 20:45:06
这个手法呢,我们还要讲一个名词:同时反衬现象。
  同时反衬现象,原是心理学中的名词,意思是说:在十分寂静的情况下忽然有一点声音反衬,在反衬之下,场景更显得幽静。“同时反衬现象”还可以用在描写旷远荒凉的景色时,用动景反衬。
  例如,鲍照《芜城赋》里边写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王维《使至塞上》诗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清代刘熙载《艺概 诗概》中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说的就是这个同时反衬现象。
  说的就是这个同时反衬现象。


讲师:柳三 20:46:05
2、化静为动
  其实就是把静态的画面写出动态感来。这样的画面描写才逼真


  我们来看一首瑞鹧鸪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实也有说这是一首七律。七律和瑞鹧鸪雷同。宋人有时候会把这词牌写成律。这个说明诗词是相通的。


讲师:柳三 20:46:42
我们来看下这首林和靖的代表作品《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其实描写的是一个静态的场景,但是却是用动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心依流水不沾尘,写罢新诗佐酒醇。
一枕松风鼾入梦,此生胜做武陵人。


  这个是我早年写的一首题图诗。“一枕松风鼾入梦。”这个描写的一个静态场景,说一个人在松树下睡着了。但是鼾入梦,却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场景。将静态的事物写出动态感来,这样的手法很容易让读者感觉这诗写景写活了。


讲师:柳三 20:47:12
在化静为动这个表现手法中,我们还要讲解一个名词叫移情。“移情”是西方美学理论,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从而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讲师:柳三 20:47:31
下面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看下移情的手法


讲师:柳三 20:48:03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后两句历来被认为是“移情”的代表句。这两句诗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把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寂静”的境界,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


讲师:柳三 20:48:40
古人使用移情的作品很多,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书 事 王 维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是诗人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也使这首小诗变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其他还有,戴喻让有句云:“夜气压山低一尺。”周蓉衣有句云:“山影压船春梦重。”皆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


讲师:柳三 20:50:11
3、化虚为实
  没讲前,我们要简单的讲解下虚实的问题。
  何谓虚实?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讲师:柳三 20:52:03
化虚为实有三种表现情况,
  第一、作品中要表达的内容,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实景表现出来了,例如:


  寻隐者不遇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讲师:柳三 20:53:09
第二种情况就是比的技法的运用。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作者】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 锦瑟华所谁与度。 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这些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正好将闲愁都几许,这个抽象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了。


讲师:柳三 20:54:20
还有聂胜琼的一首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词的上阕写离别,下阕既写临别之情,又写别后思念之情,实与虚写结合,现实与想像融合为一。
  用泪和雨滴到明这一场景来将“此时情”表达到位了。


讲师:柳三 20:54:44
这词还有一个故事。
  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钦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


讲师:柳三 20:55:45
化虚为实的第三种表现手法,就是运用移觉的手法。
  移觉又称通感,意思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所写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以具体描摹抽象。视、听、触觉的“通感”运用。试想下,如果说琵琶声清脆,那么这个很难想象到,如果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那么就比较直观了。


讲师:柳三 20:57:00
4、携禅入诗
  这个禅是说理,说写一些人生的感悟,写一些平实无华的人生道理。而不是真的去写佛理。这个在古代就是以理趣入诗词。起源自宋代。详见宋词和唐诗的具体差别。


  题西林壁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人也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唐代不少山水诗都是禅诗。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与自然化而为一,亦儒亦佛亦道。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从表面看,所写的多是“空山”、“日色”、“翠竹”、“鸟啼”等,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一个圆满自在、和谐空灵的“真如”境界。其中的禅意与山水之灵秀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平淡自然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现代人要用这种诗法,该如何运用呢?我们现代人写禅诗,首先要有禅意,也就是有生活的感悟。用平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体现出一个人生的道理,这个就是禅,我们文人笔下的禅。


红袍包裹黑心肠,星火燃来势便狂。
可惜片时喧闹景,终归破碎作尘扬。


     现代人写的一首诗,题目是炮竹,就是鞭炮。
  我们以后会针对理趣,专门开一节课来具体讲解。这里大家只需要先简单的了解下就成。


讲师:柳三 21:00:17
我们来总结下,我们今天讲了四种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第一小中见大。要注意同时反衬现象的运用;
  第二化静为动。要注意移情手法的运用;
  第三化虚为实。这个要注意比的技法运用,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移觉的手法;
  第四携禅入诗。这个要求大家写诗的时候,要多注意体现生活中的感悟。诗歌来自生活。


讲师:柳三 21:01:52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讲解下词的过片
  过片又叫换头,又称为过变,“一首词分两段或三段,每段叫做一阕、或一片,下一段的开头叫做过片”。尤其是双片的词,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 写好过片,是作词的重要关键。
  虽然我们还没有正式进入到双片词的写作学习,但是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过片。
  过片,在双阙词全篇来看尤为重要,第一如果过片弱的话,那么上片的铺垫就全部浪费了,第二过片要注意不能和上片完全脱节。


  那么关于过片换头的几种方式:
  A、上片写景或者叙事,下片抒情或者议论。过片首重抒情或者议论。
  B、过片,利用时空的转移,比如说过片回到过去,或者未来。
  C、上片抒情,下片写景。过片重在写景,做到情景交融。
  D、上片如果回到过去,那么下片换头必须回到现在。落笔要实。
  E、换头不一定在下片的开头,也可以在下片的中间或者将近结尾处。
  F、换头也可以和上片紧密结合在一起。


讲师:柳三 21:03:11
我们来简单的讲下以上几种方式,但无法讲完。因为暂时我们还没学到这个阶段。但是无妨,我们会在以后的讲课中或者是讲评中,继续补充完整。同时我们还会在词的章法结构课程中,重点会讲解下过片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片的几种方式,并不是说一首词里只能用一种方式去写,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可以几种方式同时使用。这个要看各自的笔力了。


讲师:柳三 21:03:52
 A、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过片首重抒情。
这里要说下,上片不仅仅是写景,叙事也可以,下片也可以是抒情,也可以是议论。但是不管上片是在写景还是在叙事,过片必须是抒情或者是议论。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或者议论,是词的最常见的结构之一。


  以一首满庭芳为例,也是我过去的作品。
  梦断廊桥,沈园风恶。溯回往事如烟。梦中犹记,相伴理云鬟。俏目流连顾盼,对瑶月、锦瑟同弹。梦醒后,千般万种,历历映心田。
韶华随水去,潇潇暮雨,尽洒胸前。漫留得,黄昏孑影春残。犹恨归鸿又过,未替我、书信频传。佳期杳,倚栏望月,月白水连天。


讲师:柳三 21:04:55
韶华随水去,从这开始算是过片。大家看,上片是在描写景物(梦里梦外),下片就直接抒情。因为上片过多的描写了梦里的景物,所以下片在继续写梦景物的篇幅就不必要了,这样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不然也会给人以失调的感觉。如果从梦醒后,千般万种,历历映心田。 这里算过片的话,那锦瑟同弹来结束上片就显的韵味不够了。


讲师:柳三 21:05:17
B、过片,利用时空的转移,比如说过片回到过去,或者未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从这里过片,第一承接了上片的“一时多少豪杰,”同时也利用时空的变换使词的立体感更强了。


讲师:柳三 21:06:17
 我们再看首例词:


  千秋岁
天清雁远,落叶随风转。人去后,珠帘卷。对斜阳晚树,流水轻烟软。追旧梦,梦回月下流萤扇。
脂粉融香汗,水殿清歌满。都去也,唯遗叹。念年年燕过,岁岁春光短。鱼沉水,何时春去韶光返。


  这个千秋岁也是这样的过片手法,这个手法和苏轼的那首一样过片承接了上片,回到了过去哈,也是在利用这个时空的转换,增加词的立体感。


讲师:柳三 21:09:27
C、上片抒情,下片写景。过片重在写景,做到情景交融。


例子:
  晏几道 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又如 周邦彦的关河令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过片都是在写景,但这时候写景呢,要注意“过片的写景,必须是情感的延续,或者说是使用点染的手法来深化主题情感”,这个点染的问题,我们以后的课程中会重点讲解。


讲师:柳三 21:11:35
 D、上片如果回到过去,那么下片换头必须回到现在。落笔要实。
  我过去曾写过一首临江仙,以这词为例子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大家看下,这词,首先以听到风过竹林的声音想起了过去种种,然后回到了过去。上片的结尾仍在过去里。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这个是写过去的片段,大家看下过片“如一梦”这就把情感从过去拉回到了现在。
  那么有人问了,如果过片仍在写过去是否可以,就这个词牌来说不可以。因为过多的描写过去,那么受篇幅的限制,抒发主题情感的空间就小了,给人以篇幅失调的感觉,如果这个词牌是个长调,可以。关键是词牌的篇幅问题。这个我们讲长调的时候会介绍的。


讲师:柳三 21:12:25
过片方法里的EF两种方法呢,多是表现在以文入词里,等我们讲到辛弃疾的时候,再讲解。
留个作业  :填词鹧鸪天,限韵词林正韵第一部。以大雪节气时未下雪为题。
鹧鸪天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22 03:24 , Processed in 0.0689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