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8|回复: 0

华夏一青八期基础班第二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八期基础班第二讲讲义
讲师:奉旨填词柳三
周二的时候呢,我白天和大家聊天。说写好诗词,要把基础打的牢。今天呢,我们继续这个话题,在讲课前,作为餐前甜点吧。
安琪知道岳飞不?岳飞最早的伯乐是谁还记得么?宗泽是岳飞的伯乐,他也是宋代的一员名将,临终前,三呼“渡河”。宗泽呢,最初就告诫岳飞。说岳飞打仗的风格是喜好野战,岳飞对宗泽的劝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岳飞呢,认为战场上,敌人不会给你排兵布阵的时间,打仗呢就要战无定法,宗泽呢,首先认可了岳飞的见解,对岳飞又提出了要求。说练兵的时候,要按照兵书上的战阵来操练,这样军士熟悉后,统帅才可以在战场上,灵活指挥。岳飞呢也认可了宗泽的意见。
我们来类比下
岳飞的喜好野战,好比是我们写诗的诗无定法
宗泽的说操练,其实就是我们的学诗过程
所以说,我们要在学习的时候,中规中矩,严格按照要求来学习,熟练之后,才会做到诗无定法。
如果是开始写作呢,就做到诗无定法,那么说实话,这时候大家的诗只会停留在这一阶段。
想提高,就会发现,真的好难
所以我们前十讲,只会讲解基础,后五讲呢,会讲一下基础写作,班里有一部分人已经对基础掌握了,但只是掌握了基础的格律,所以呢,不管是懂格律的,还是零基础的。这时候要放在同一起跑线。
上周呢,我们讲了平仄,讲了韵和押韵。
平:普通话发音的第一二声。
仄:普通话发音的第三四声,加上一些现在发音为平声的入声字。
然后又讲解了韵和韵书。
其实我们学习平仄,最大的障碍是入声字的存在。
韵和韵书呢,这个其实不难。因为韵书是用来查询的。大家要记住,韵书不是用来记忆的哦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所喊的一些劳动号子就是最早的诗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农耕文化下,人们最理想的自给自足、和平安静、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那时候人们一边歌唱,一边跳舞。所以我们说的诗,为什么叫诗歌就是这个原因。
中国最早的一个诗歌集子《诗经》,是孔子所编著的,总共收录了305篇作品,所以又叫诗三百。诗经 大序 里有这样一段“情动与中,而行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说的言就是歌词,歌就是曲调;舞就是舞蹈。这说明了诗乐舞是同源的。诗歌最先是和舞蹈脱离的,成为只可以咏唱的诗歌;后来又和音乐脱离开,成为只可以诵读的诗歌。不过这时候只能算是个半脱离的状态,因为诗还保留它的音乐性即节奏和韵律。就中国最早的时候如诗经、楚词以及后来的汉魏时代的诗歌都是有韵律的,但是其韵律是自然形成的,没有给它定出严格的规定。由于佛教传入中国,翻译佛经的缘故,中国人懂得了音韵学,与是做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就形成了格律完备的今体诗,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格律诗。
我们要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了解古典诗歌三个基本要素,懂的了这三个基本要素,对我们以后学习古典诗歌的写作帮助很大。古典诗歌三个基本要素:
A、四声与平仄,B、韵,C、对仗。
B、
前两点,我们上节课讲过了。这节课我们来讲下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对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也叫做队仗。
简单的说,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例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又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都是对仗句
再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个也叫对仗,昔我句,对今我句,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家都说这样的叫对偶句,包括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个也是对偶句。其实对仗就是对偶,两者没有区别,只不过他们是不同时期的叫法而已。隋唐之前,不管是诗还是赋文,一般都叫对偶
隋唐之后的散文中,运用这样的手法,大家也习惯叫对偶。对仗,这个起自隋唐时期,唐之前,没有这个名词。
这点呢,可能和其他学院讲解不同。网络上好多学院,都把对仗和对偶严格的区分开来。这点是不对的。对仗也叫对偶,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对仗应用在很多文体里面,不仅仅是诗词,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是运用到岳阳楼记里。那么有人要问了,如何区分对仗,或者是对仗的基础构成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很简单,对仗就是由一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句子组成
既然提到了结构一致。那么我们学习对仗就要先了解词组的结构。中国汉语言的词组结构有十几种之多。但是用在古典诗词写作里的,就只有四五种。我们来逐一的讲解下。
我们诗词里经常遇到的有五种,那么我们就学这五种,这四种分别是并列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和“偏正词组”还有联合词组。
并列词组: 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词性的实词组成一个词组的并且这它们不分主次,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这样的词组叫并列词组。例如,天地,山河,云雾,星月
动宾词组:就是,动词和名词或代词组合的词组,(也就是谓语和宾语组成的词组)动宾词组是动作和动作对象之间的关系。比如;写字,画画,读书,回乡,踏青,这个词组的特点是动词或者代词+名词构成。
主谓词组:
     主谓词组是由名词或代词和动词组成的词组,(就是主语和谓语组成的词组)名(代)+动(形)主谓词组是两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简言之,谓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
比如,莺歌,虎啸,心动,云开,雾散,主谓词组是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语是不可以动的而谓语是可以替换的;比如,虎啸改为“虎跃”,莺歌可以改为“莺啼”等。这里的“谓语”是可以选择用词的
偏正词组:
偏正词组,是主次分明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在中心词前面加形容词或别的词性的字组成的词组;比如;红花,绿叶,薰风,白纸,钢笔等等
偏正词组前面的修饰词可以去掉或更换。例如,绿叶可以将绿换成红,红叶。中心词没换,中心词是叶。
在以上四种结构的词组之外,还有个叫联合结构的词组。联合词组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结构词组组成的词组叫联合词组。比如;莺歌燕舞,继往开来,长江大河,虎啸龙吟,兔走乌飞,金戈铁马等等,这些都是联合词组。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样大家会看的更直接。
四种词组结构
1、主谓词组:名(代)+动(形)
2、动宾词组:动+名(代)
3、并列词组 由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实词并列构成,
4.偏正词组:动(形)+名词
联合词组呢,大家熟悉了这四种,就会明白的
下面我们抽几分钟的时间,来提问
-花红 是什么结构的词组呢?@花花班长
-主谓
-@花花班长 红花
-偏正
-打虎
-动宾
这里要记住,动宾结构的词组是可以和偏正结构的词组对仗的,其实,要多了解词组结构,会对以后学习律诗,学习对联很有帮助的。这个建议大家可以多阅读声律启蒙这样的基础性书籍。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岸和一园,是什么结构的词组呢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对仗和对课,对联的区别。
大家对对联呢,可能有过了解,对课呢,大家熟悉么?
对课, 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组练习,也是旧时私塾教育下的一种学前功课。
蔡元培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
对课是旧时私塾常见的乃至必开的课程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课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求字面相对,我们熟悉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一类的书籍,都是对课方面的训练。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必须要了解和背诵的书籍之一。我记得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
乾隆皇帝出了一个对子,出句是“一行征雁往南飞”当时一个学子对的是“两只烧鹅朝北走。”大家还记的这个好笑的镜头不?其实这是真有其事的。这故事是真的,只不过没有发生在殿试上。
虽然这个是个笑话,却是真事。但不是发生在乾隆年间。对这个对句的人叫赵雄,出这个出句的是一个私塾先生,据说姓李,按照私塾教育来说,这个叫赵雄的小孩子没对错,
一行征雁往南飞
两只烧鹅朝北走
一行对两只,征雁对烧鹅,往南飞,对朝北走
因为孩子嘛,比较是年幼。在私塾对课里,不算错。
在乾隆殿试的时候,那就不是对课了,是对对子,也叫对联。
对课只是启蒙性 的教育,主要培养孩子们的语感,积累词汇。所以常背诵一些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类的书籍。
对联就不同了,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词呢,古代被称为诗余,对联呢被称为 文末。文之末节,所以历来文人都把对联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和诗词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是对联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种文学体裁了。
既然讲到这,就简单的介绍下对联。先给大家看一个关于对联的歌诀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这歌诀,正好说明了对联的四个特点。对联有四个特点,这个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这个是网络上最早讲对联的讲法。现在多不这样讲了。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
一是形式对称。这个大家都知道,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上下联句的结构一致。
二是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就不能叫做对联。
这个和对课,不同。我们来分析下,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个算不算是对联? 其实这个不算是对联的,只能算是对课。上下联,没有任何的关联,只是字面相对,如果出句春天之景,对句是冬天的景象,这样的一组联句算不算对联呢,也不算,只能算是对课。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就不能叫做对联。
三是文字精练 ,意象完整。这个和对课也不同。意象完整,对联呢,上下联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对课则不是,只需要文字相对,节奏明快就可以
四是节奏鲜明。
这些只是对联的初步了解,也是最初教对联的一些相关内容,但是现在不这样讲了,从07年之后呢,中华楹联学会颁布了联律通则,现在学习对联首先要学习这个通则,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律句
中国最早的时候如诗经、楚词以及后来的汉魏时代的诗歌都是有韵律的,但是其韵律是自然形成的,没有给它定出严格的规定。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翻译佛经,中国人懂得了音韵学,与是做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就形成了格律完备的今体诗,就是我们所长说的律诗。
就诗歌的内容来分的话,还可以分 叙事诗,抒情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等
诗歌的分类很多,一般我们都分为今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和古体诗。一般是这样划分的符合格律要求的诗就是今体诗也叫近体诗,反之就是古体。
大家都看过红楼梦,书中有一段记载“香菱学诗”
宝姑娘建议,先学格律诗,后学古体。这是采用的反学法。我们也采用这个方法。由于格律是的格式比较枯燥,所以我们在讲格式的时候会穿插一些关于鉴赏方面的知识,我们先来看下一个名词,律句。大家以前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词汇,说某某的作品不合格律,又或者说这个作品某某处出律,也有人听说过这样的词汇如“律句  ”,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律句。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再来看下另一句诗。“红尘幻若指间沙”看下诗句中二四六字的平仄。尘是平声,若是仄声,间是平声,那么这句诗二四六位置字的关系就是 ,平仄平
如果这诗只有五个字,例如,白日依山尽,我们只需要看诗句中第二四位置的字的平仄关系
日是仄声,山是平声,
这个也是我们刚才说的平仄交替使用。我们刚才说了,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诗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这样会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而这样平仄交错的句子就是我们要讲的律句.律句的形式根据字数来分,有五言,六言,七言甚至八言九言都有,最常见的律句就是五七言律句。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 词组结构和律句。很好理解的。有不明白的可以课后来问我。私下问我呢,我如果不及时回的话,准会在24小时内给解答。或者在论坛答疑解惑栏目中提出问题来,上节课的作业我看了下,以唯天不盖的作业为依据,大家可以课后自行比对。
讲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 07:31 , Processed in 0.0477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