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古典诗词八期 第三课 主讲:奉旨填词柳三
前两节课呢,我们主要是讲解了学习古典诗歌的基础。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讲解格律诗的格式,然后增加了鉴赏和写作。也就是说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算是正式进入古典诗歌写作的学习中来了 上节课呢,我们主要讲解了对仗,讲解了对仗里的词组结构,然后又讲解了对仗和对联,还有对课的区别,然后又讲解了律句,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律句,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仄仄平平平仄平。 大家看下这句中的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关系 落是仄声,啼是平声,满呢是仄声,那么这句诗里的二四六位置字的平仄关系就是 仄平仄, 如果这诗只有五个字,例如,白日依山尽,我们只需要看诗句中第二四位置的字的平仄关系 日是仄声,山是平声,也就是说律句的特点是句内平仄相间错。 我们刚才说了,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诗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这样会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而这样平仄交错的句子就是我们要讲的律句.律句的形式根据字数来分,有五言,六言,七言甚至八言九言都有,最常见的律句就是五七言律句。 由律句组成的诗,又有一定的规则要求的就是格律诗。 格律诗的定义: 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写成的诗。如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绝句、词,就是格律诗。每一首格律诗的句数,每一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其中字的平仄,句的押韵、对仗都有一定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一定要求的诗词。即在平仄、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和章法等方面符合要求的诗词,称为格律诗词。 最常见的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格律诗。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五绝,五律,七律,七绝。我们今天先讲下五言格律诗。五言格律诗,每句字数为五个字,分为五绝,五律。 我们来先看下五言律句的四种句式: A、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B、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C、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D、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那么如何来判断这句诗是什么起什么收,这里要说明一下。根据句中第二字判断起,根据句中最后一字判断收。 我们来随手举个例子, 东北复西南。这句是五言律句的哪种句式呢?又如 江流石不转 这句呢的起收呢? 我们再来看下,五言律句的四种形式 A、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B、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C、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D、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因为有些句子的第一字的平仄不是不做要求的,例如我们看到括号里的,就是说这字的平仄可以是平,也可以用仄。括号里的字,可平可仄。如何区分 起收的问题,很简单 看诗的第一句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来确定。 我们只需要记住这四个基本句式,对以后学习格律诗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因为五言格律诗的格式都是由这四个句式推演出来的。我们先来看下五律的四个基本格式。 只需要把这四个基本句式分别放在五律的第一句,就出现了五律的四个基本格式。我们来看下五律的第一个基本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下这格式里的句子,说白了就是由四个标准句式交替使用。这里给大家讲下两个名词---对和粘 律诗的每两句叫一联,一联里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出句和对句,每句第二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这个叫相对。 而每两联之间的句子,也就是诗中的第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这些句子中的第二四字的平仄关系是相同的,这个叫相粘。 单看格式呢,不容易理解,我们来看一首五言律诗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这首诗是晚唐 薛媛的作品,题目是“写真寄外” ,外只指外子。古人呢,丈夫称呼妻子为内子,妻子称呼丈夫呢为外子。 这里要求大家记住的一些现在发音为平声,古时候为入声的仄声字有 觉,出。韵字呢, 寒,残,难,看 这个是押韵十四寒。 多音字,将,看,忘。 我们在讲平仄的时候说过现在读音为平声的,古音读仄音的字是我们学习平仄的障碍。 但当时我没给大家讲解如何来记忆这些字。因为这些字不是很多,死记硬背呢可以记住,但这方法不值得提倡。 所以我们在以后讲解例诗的时候会专门指出来的,这样大家会不知不觉的记住,学古典诗词写作,最忌死记硬背。记忆是有窍门的。 相对就是说,五言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四字平仄是相反的 ,五言的对呢,只关注句内第二字即可 我们来随意看一联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大家看下,两句句内第二四字的平仄是不是相反的呢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仄 平 平 仄 这个就叫相对 我们再来看下,相粘 相粘指两联之间的句子内的第二四字的平仄是相同的 我们来看下第二三句 先拈宝镜寒。已经颜索寞, 先拈宝镜寒。已经颜索寞, 平 仄 平 仄 这个就叫相粘
那么我们来介绍下,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1、 唐代科举规定,格律诗压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就是说押韵必须压同一韵部的韵字。 2、 每句字数相等,第三五七句,以仄声收尾,第二四六八句以平声收尾。第一句可以以平声收尾也可以以仄声收尾; 3、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相对立,联间平仄相粘连 格律诗每两句为一联,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4、 押韵处在句尾是平声字处。也就是说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如果以平声字收尾也必须押韵 5、 律诗第二联第三联必须用对仗的形式。 这五个是所有律诗的特点。 大家了解下就可以 下面我们来继续看下这诗 这首诗是晚唐 薛媛的作品,题目是“写真寄外” 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楚材见后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类故事,古代很多的。最出名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本来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挑之。后来文君心动,连夜于相如一起私奔。随着时光的流逝,卓文君不再年轻了,相如呢,有移情别恋的迹象。于是卓文君写了一首白头吟给相如。后来相如打消了移情别恋的念头。 这诗呢,和文君相如的情况类似,我们来具体鉴赏下这诗 诗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 然而,她犹疑了。不知道该怎么画,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 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宝镜”“寒”的原因,分不清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第二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翠,而此刻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此时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 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浑”,全也。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 诗讲完了,但这故事没完。后来南楚才看到这诗后和当年的相如一样,心潮起伏呀,想起了过去的种种情景,于是打消了另娶的念头。和结发夫妻白头到老了。 刚才是从鉴赏的角度来赏析这诗的,下面我们从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下这诗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这一段,黛玉说,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 那么什么是起承转合呢 起承转合指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 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 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 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 那么再来读下这寄外的诗 写真寄外 晚唐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一般来说我们把律诗的第一联叫起联,第二联叫承联,第三联叫转联,第四联叫合联。 因为这诗题目后一小注:写诗的原由是因为 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 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起联要开始画像了,起联呢,只是体现了拈起镜子感觉到一阵阵的寒意,为什么会出现这呢。承联接着描写 ,因为镜中的我,月貌花荣已经不在了。 这时候,起承两联将人物的描写很细致了,甚至有心里的描写。 转联呢,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这一联就是在抒情,抒发自己画像时候的情绪。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 这一联写的言语很浅显,但是情感却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我们来看下合联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恐怕自己的丈夫把自己给忘记了,所以说要求他时时来看一下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古代做官呢,叫宦游。不到一定级别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带家属的。所以经常的两地分居 唐代薛仁贵从军,结果一去就是十几年 读诗要结合赏析,注释来读。才能真正的了解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人云亦云。建议大家多看下唐圭章先生的唐宋诗赏析 我们接着再看首例子;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首诗的韵字 是舟,流,休,鸥,属于十一尤韵部。 需要记住的入声字有独,一。 现在发音为平,古代发音为仄的入声字,有一百三十多个。写诗最常遇到的有将近六十个。 写诗最常用到的有多少个呢?三十个左右。 所以入声字不可怕。经常读诗就会记住的 我们读了两首,就记住了4个呀,觉,出,一,独 我记得前年在徐州的老年大学了讲了一课,我也这样说。结果第二天老年大学的诗词老师就给我电话,问我到底是哪三十多个常用,能不能发给他。说明大家学诗还是习惯性的死记硬背。 我们来看下这诗,这诗呢是名作,是大家都熟悉的作品。所以我们只简单的鉴赏一下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提问:安琪来回答下 ---星随对月涌是什么结构的词组 ? ---主谓 ---平野和大江呢? ---偏正 ---文章和老病呢? ---并列 古代的文章包括诗文和文章的,老病是指两种情况,老去和生病,所以是并列,妻子和现代的意思也不同,古代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天多讲了一些。本来不该在第三课就开始涉及到写作的 再看首例子,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杜 甫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押韵的字是 迟,时,丝,诗。属于四支韵。 需要记忆的入声字有 黑 注释 ①调冰水:用冰调制冷饮之水。 ②雪藕丝:把藕的白丝除掉。 太阳落山,正好是放船乘凉的时机;河上清风吹拂,水面泛起微波。水边竹林的深处,正是留客的好地方荷叶青青,正是歇凉的好地方。贵公子们用冰调制冷饮之水,歌妓们除掉嫩藕的白丝。此时,天上黑云泛起,要下解暑的雨了,这莫不是雨在催人作一诗么? 此诗年月难考,大抵在天宝间未乱时作。 首联泛舟入沟,次联纳凉之景,三联公子携妓,结聊晚际遇雨。轻迟深净四字,诗眼甚工。胡夏客曰:公子作诗,催之亦未必速就,“应是雨催诗”,调笑中却有含蓄。 这诗呢因为不是常见的诗,所以多讲了几句 我们再来看下今天讲的五律的第一种格式 首句 仄起仄收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留个作业:记熟这格式,然后在唐三百首里的五律中,找来同格式的诗来读一下。然后结合起承转合来分析一下。暂时我们不会进入到写作中来的。先熟悉格式,学会分析起承转合,对于以后的学习写作是有很帮助的哦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