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扳手

[六期领读] 2016~07月天部早读资料备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08
诗词早读之二


今天来阅读一篇慷慨激昂的散文



雪莱:论诗



诗是神圣之物;它既是知识的核心又是知识的边缘,它包容一切科学,一切科学都能溯源于诗。

它是一切思想体系的根源,同时又是它们的花朵;一切都由它而生,受着它的滋润缀饰;如果它遭受到害虫的摧残,它便生长不出花果,结不出种子,荒凉的世界因此而失去美丽,生命之树也不能葱郁长青。

诗是上苍赋予完美事物的外表和光泽,就像蔷薇一般,它平淡无奇的枝叶纹理,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和淡淡的幽香而变得分外美丽。


但是,假如诗不能高扬于一切飞鸟所不敢翱翔的永恒境界,从那神圣的领域携下光明与火焰,那么它所歌唱的道义、爱情、忠诚、友谊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生存繁衍的美丽世界的景色又有何诱惑?我们在人生此岸又能得到什么慰藉?我们对人生彼岸又怎能有所憧憬?


诗记录着最快乐最善良灵魂的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我们常常感到,有些不可捉摸的思想和情感会突然袭来,有时睹物生情,有时见人生思,有时则自生哀乐,这些思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给我们留下难以形容的崇高和愉悦;

即使这些思绪带给我们的只是忧郁与惆怅,也仍然有一丝快感相随。每当诗的精灵降临,一道神圣的光亮便耀射于我们的思想深处。


有时,诗的步履轻若拂过海面的微风,浪静风止之后,它亦消遁而去,只在满是皱纹的沙滩上留下些许印痕。这种心境,唯有感觉细敏、想象丰富的人才可以领悟,由之产生的思想将摈弃所有卑劣的欲望。


诗能使世间一切都变为美丽。原本美丽的事物会因之锦上添花,丑陋的事物可以为美所点化。它将欣喜与恐惧、快乐与忧伤、永恒与变幻融为一体;它冲破一切势不两立的对峙,用它轻柔的驾驭,使一切对立结伴而行。

世间的一切都因诗的到来而变形,在它的辉耀下,同显一种神奇,成为它灵气的化身。那是一种神奇的炼金术,能够将致生于死的毒液,化作可以畅饮的甘露;它撕毁世界腐朽陈旧的表象,展露出无遮无掩、宁静沉睡的美,而这种美恰是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内在精神。


诗在我们的人生中为我们创造着另一种人生。它使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与那个世界相比较,现实的世界显得混杂纷乱。


诗使我们得以重新瞩目我们生息其间的平凡的宇宙,使我们的灵魂之眼穿透弥漫的尘雾,得以窥见人生的神奇美妙。

为诗所驱使,我们便能去领悟我们的所见所遇,去思想我们的所感所识。当生命中那些琐碎的印象不断重现,使我们对宇宙的观感变得支离破碎之时,诗便为我们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08
诗词早读之三


赵善庆《普天乐·秋江忆别》“晚天长,秋水苍”翻译赏析


〔中吕〕普天乐·秋江忆别

晚天长,秋水苍。
山腰落日,雁背斜阳。
壁月词①,朱唇唱。
犹记当年兰舟上,洒洒风泪湿罗裳。
钗分凤凰,杯斟鹦鹉②,人拆鸳鸯。


注释

①璧月词:艳歌。南朝陈后主曾为张贵妃、孔贵嫔作歌,有“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句。

②鹦鹉:指用鹦鹉螺(一种海螺)螺壳制作的酒杯。


译文

黄昏的天空多么迥广,一片秋水闪着深色的波光。
落日沉下了半山,余晖在大雁的背上灿灿发亮。
美人唱起了艳情的歌曲,使我回忆起在当年的画船上,同心爱的女子离别,泪水在秋风中洒满了衣裳。
我同她各分一半金钗作为纪念,在鹦鹉螺杯中,斟满饯行的酒浆。
就这样情人活活拆散,天各一方。


赏析:

元人散曲写景,常使人想起白描山水的版画。

古人的这种版画不外两种风格,一种是大肆铺排,罗列群物,以“象”争雄;一种是用笔寥寥,明洁洗练,以“神”取胜。

该篇的写景显然属于后者。首四句两两对仗,仅点列天、水、山、日诸物,却将秋江黄昏的风神鲜明地呈示在读者面前。尤其是“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对于晚日的加写,情景如绘,大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周邦彦《玉楼春》)的韵味。江天寥廓,落日衔山,为人物开展思想活动,预设了富于抒情性的外部环境。


“璧月词,朱唇唱”,是由“秋江”向“忆别”的过渡。这里既添出了江上的佳人,她唱的又是有关男女之情的艳歌,自然激起了作者对分别的女友的怀念和忆想。


“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就是首先跃上脑海、磨灭不去的镜头。这两句虽是昔日实情的记录,却同时也是在巧妙地化用李清照《一剪梅》的名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同样是在萧飒的秋天分手“独上兰舟”,而曲中的女友却抑制不住感情而“泪湿罗裳”,哀怨的情状就更为感人了。作者随即用了一组鼎足对细绘了分别的情形:“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两人先是将凤钗一分为二各执一半为纪念,又斟满鹦鹉螺杯互相饯行话别,最后是无奈地接受了恩爱情侣天各一方的冷酷现实。


“凤凰”、“鹦鹉”、“鸳鸯”俱是鸟名,在曲中却各自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是元散曲在对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语词锻炼而不露形迹,相反,通过这些华美错综的辞采,更使人感受到作者怅惘的失落感。


可以说,“秋江忆别”的伤意,不在于“泪湿罗裳”的直叙,而恰恰是从结尾的这种空灵骚雅中体现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09
诗词早读之一


《大家小书》系列
朱光潜《诗论》选读


诗与隐(2)

  
  中国古代预言多假托童谣。童谣据说是荧惑星的作用。各代史书载童谣都不列于“艺文”而列于“天文”或“五行”,就因为相信童谣是神灵凭借儿童所说的话。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第八十八卷里搜集各代预言式的童谣甚多,大半都是隐语。

《左传》卜偃根据“鹑之奔奔”一句童谣,断定晋必于十月丙子灭虢,是一个最早见于书籍的例。


童谣有时近于字谜。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载汉献帝时京都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解释是“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青青茂盛之貌,不得生者亦旋破亡也。”当时人大概厌恶董卓专横,作隐语来咒骂他,或是在他失败之后,隐喻其事造为“预言”,把日期移早,以神其说。


这里我们可以窥见造隐语的心理。它一方面有所回避,不敢直说,一方面又要利用一般人对于神秘事迹的惊赞,来激动好奇心。


  隐语由神秘的预言变为一般人的娱乐以后,就变成一种谐。它与谐的不同只在着重点,谐偏重人事的嘲笑,隐则偏重文字的游戏。谐与隐有时混合在一起。

《左传》宋守城人的歌:“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是讥刺华元的谐语,同时也是一个隐语,把华元的容貌品格事迹都隐含在内。民间歌谣中类似的作品甚多,例如:

侧……听隔壁,
推窗望月……掮笆斗勿吃力,
两行泪作一行滴。
(苏州人嘲歪头)

啥?
豆巴,
满面花,
雨打浮沙,
蜜蜂错认家,
荔枝核桃苦瓜,
满天星斗打落花。

(四川人嘲麻子)

  就是谐、隐与文字游戏三者混合,讥刺容貌丑陋为谐,以谜语出之为隐,形式为七层宝塔,一层高一层,为纯粹的文字游戏。

谐最忌直率,直率不但失去谐趣,而且容易触讳招尤,所以出之以隐,饰之以文字游戏。谐都有几分恶意,隐与文字游戏可以遮盖起这点恶意,同时要叫人发现嵌合的巧妙,发生惊赞。不把注意力专注在所嘲笑的丑陋乖讹上面。


  隐常与谐合,却不必尽与谐合。谐的对象必为人生世相中的缺陷,隐的对象则没有限制。隐的定义可以说是“用捉迷藏的游戏态度,把一件事物先隐藏起,只露出一些线索来,让人可以猜中所隐藏的是什么”。姑举数例:

  日里忙忙碌碌,夜里茅草盖屋。(眼)
  小小一条龙,胡须硬似鬃。生前没点血,死后满身红。(虾)
  王荆公读《辨奸论》有感。(《诗经》:“吁嗟洵兮,不我信兮!”)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09
诗词早读之二


周汝昌诗词鉴赏
《千秋一寸心》选读


应是绿肥红瘦
——说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簾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并且还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可能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条件才能以胜任的一种“镜头”表现法,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是九百年前的一位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作品,不谓之奇迹,又将谓之何哉?


她上来先交待原委,或者叫“背景”,说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忧一法,赖以排遣。酒吃多了,觉也睡得浓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未为梦隔,拥衾未起,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这时,她已听到外间的侍女收拾房屋,启户卷簾,一日之际已在开始,便急忙问她: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好还好,一夜又是风又是雨,可海棠一点儿没动!”女主人听了,叹道:“傻瓜孩子,你可知道什么!你再细看——难道看不出那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以上我先作了“今译”。今译的目的只为让你看清词人用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句,说了多少事,而我为说清同样的内容,又是用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句!


《蓼园词选》对易安此篇下过几句评语,他说:“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话极是。

所谓曲折,我则叫它做层次。一首六句的小令,竟有如许多的层次,句句折,笔笔换,如游名园,一步一境,叹为奇绝!说是如图如画,而神情口吻,又画所难到。不得已,我仍然只好将它来与电影比喻。


她写自夜及晓,没有一个字呆写“经历”,只用浓睡残酒以为搭桥渡水之妙着。然后一个“卷簾”,即便点破日曙天明,何等巧妙。然而,她问卷帘之人,所问何事?一字不言,却于答话中“透露”出海棠的“问题”。

我不禁联想到,晚唐杜牧之,写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他一不说问道于何人,二不言答者有何语,却只于下句才“透露”出被问者是牧童小友,而答话的内容是以“遥指”的“姿式”来表达的!两者异曲同工,何其巧妙神似乃尔!


末后,还须体会:词人如此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所以者何?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凡一切美的事物年华,都在此一痛惜情怀之内,包括词人自己的命运,时代的苦难,家国的不幸。倘不如此,又何以识得古代闺秀文学家李易安?又何以识得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学乎?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09
诗词早读之三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
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
吴宫蔓草,
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
藏书万卷,
投老村家。
山中何时,
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⑤投老:临老。


问题
⑴“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答案  曲牌名


      解析  “黄钟”为小令的曲调,“人月圆”为小令的曲牌,“山中书事”为小令的题目。

问题:
⑵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答案  B
       解析  A项“委婉”错;C项用意分析错;D项“舒适生活”错。


问题
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倦”字既包括了作者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  对诗词曲作品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体会词语使用的好处。分析“倦”的好处,首先分析“倦”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再分析词语在整首曲中表达的感情。


赏析:


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

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01: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0诗词早读之一


《大家小书》系列
朱光潜《诗论》选读


诗与隐(3)


  从前文人尽管也欢喜弄这种玩艺儿,却不把它看作文学。其实有许多谜语比文人所做的咏物诗词还更富于诗的意味。英国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论诗的想像,说它的特点在见出事物中不寻常的关系。许多好的谜语都够得上这个标准。


  谜语的心理背景也很值得研究。就谜语作者说,他看出事物中一种似是而非、不即不离的微妙关系,觉得它有趣,值得让旁人知道。

他的动机本来是一种合群本能,要把个人所见到的传达给社会,同时又有游戏本能在活动,仿佛猫儿戏鼠似的,对于听者要延长一番悬揣,使他的好奇心因悬揣愈久而愈强烈。


他的乐趣就在觉得自己是一种神秘事件的看管人,自己站在光明里,看旁人在黑暗里绕弯子。就猜谜者说,他对于所掩藏的神秘事件起好奇心,想揭穿它的底蕴,同时又起一种自尊情绪,仿佛自己非把这个秘幕揭穿不甘休。

悬揣愈久,这两种情绪愈强烈。几经摸索之后,一旦豁然大悟,看出事物关系所隐藏的巧妙凑合,不免大为惊赞,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胜利,因而欢慰。


  如果研究做诗与读诗的心理,我们可以发现上面一段话大部分可以适用。突然见到事物中不寻常的关系,而加以惊赞,是一切美感态度所共同的。苦心思索,一旦豁然贯通,也是创造与欣赏所常有的程序。诗和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性,隐语也是如此。


  别要小看隐语,它对于诗的关系和影响是很大的。在古英文诗中谜语是很重要的一类。诗人启涅俉尔夫(Cunewual)就是一个着名的隐语家。中国古代亦常有以隐语为诗者,例如古诗: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日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就是隐写“丈夫已出,月半回家”的意思。上文所引的童谣及民间谐歌有许多是很好的诗,我们已经说过。但是隐语对于中国诗的重要还不仅此。它是一种雏形的描写诗。

民间许多谜语都可以作描写诗看。中国大规模的描写诗是赋,赋就是隐语的化身。

战国秦汉间嗜好隐语的风气最盛,赋也最发达,荀卿是赋的始祖,他的《赋篇》本包含《礼》、《知》、《云》、《蚕》、《箴》、《乱》六篇独立的赋,前五篇都极力铺张所赋事物的状态、本质和功用,到最后才用一句话点明题旨,最后一篇就简直不点明题旨。

例如《蚕》赋:

  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伏三起,事乃大已。夫是谓之蚕理。


  全篇都是蚕的谜语,最后一句揭出谜底,在当时也许这个谜底是独立的,如现在谜语书在谜面之下注明谜底一样。后来许多辞赋家和诗人词人都沿用这种技巧,以谜语状事物,姑举数例如下:

  飞不飘飏,翔不翕习;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0
诗词早读之二


周汝昌诗词鉴赏
《千秋一寸心》选读


火冷灯稀霜露下
——说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此词乃是东坡身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市),时值上元佳节,因回忆杭州此节此夕之盛况,百感中来,遂而有作。从章法而论,上片写盛况,写过去;下片写冷落,写当前:恰与众多元宵佳句名篇正相一致。

此或今之所谓“规律性”,虽东坡大手眼,大心胸,亦不能避熟而就生焉。但持之与周美成《解语花·上元》词对看,察其同,辨其异,则尤能有会于文心,相赏于笔致。


比如美成之词,也正是上片只写盛况,但直到下片开头,方才点出彼乃“都门放夜”,早是汴梁城的往事前情了也。

而东坡此篇不然,起端便说灯火钱塘,直是略不梳裹打迭,大踏步便出。又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者,仿佛是焉。灯火,非一般寻常之夜晚照明小油盏也,乃是万户千门,红莲绛蜡,火树银花,装点了人间之仙境!


杭州上元,尤以沙河塘为最盛,姜白石所谓“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是也。想来东坡意中所指,定是此处。

三五夜,三五十五也;十五夜,正月元宵之专称也。——只此七个字,写出一片名城佳节、极盛至胜之美辰良景、赏心乐事,岂用多言哉:——在东坡尔时意中,直是人人皆知,原不消词费也。


说也奇怪,明明是一首上元词,并不正面再写灯火一字,却来说它“明月如霜”,岂不脱题失照?于此,恰好还是对看吾家美成之词,也正是上来写了“风销绛蜡,露浥红莲”之后,紧接便说“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何也?何也?


盖上元者,虽曰灯节,实取其开年献岁之第一个月圆的良夜而做成此一美景佳时者也,所以美成点出“花市光相射”,而欧公之《生查子》(一云朱淑真作)亦言“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

假如此夕无月,则灯火徒明,佳节失却一半矣。懂得此一境界,方许讲习宋贤之词章、人间之节序,
然而灯也,月也,种种联带而生之风光景物也,为谁而设乎?曰,人之所创造,为人而设者也。倘没了人,则灯也,月也,一切风光景物皆无复意义,无复趣味了也。


故东坡云:“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恰如美成于写月之后,便说“看楚女、纤腰一把”也。两家之笔路文思,何其合拍如此?盖亦当时实景实情,原是南北相同,非由词家造作虚构而有者也。


一个“如”霜,一个“如”画,相连而皆是明喻。倘非有意取其排叠之效果,分明有重复之嫌,而东坡豁达之性,畅放之笔,不暇计此,然亦令人不甚觉察耳。


月之比霜,太白即已言之。东坡似特喜此喻,试看他《永遇乐》,开头也即说出“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似乎舍此无可以写出月色之皓洁清冷者。

而元宵之月,尤为如霜似雪,灯得之而愈明,人映之而益美。——须知,“如画”之人非它,专谓灯夕严妆出游之“楚女”也。而此楚女者,联袂成云,散芬作雾,万千其影矣!


“帐底吹笙”,当指赏灯人家搭起的“看棚”,其中垂灯叠鼓,笙管声清,是高雅的一种风格,不比市井一味喧杂。此时也,家家处处,不但灯辉月朗,箫远笙清,而且人洁衣香。说来也更奇怪,那周美成,恰恰也接云“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如此看来,北宋年间,岁丰物阜,民得乐生,其名城佳节之盛况,信是无分南北,繁胜相当。


“更无一点尘随马”,翻用唐贤苏味道上元名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则为写钱塘此夜,霜月春灯,一清如洗,小异于中州软红十丈。美成云:“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却是正用。

不论如何,毕竟一说元宵,便想起昔日游观车马之阗隘灯衢,少年追逐之欢情逸兴,——所谓“放夜”之“放”,其意义至为丰富,非止宵禁之解除而已。


以上不拘东坡也好,美成也好,总归是忆者追怀。至于目下而今,又是如何,过片紧紧逼出一句,试听东坡之言:“寂寞山城人老也!”


一个山城,地异矣;一个人老,时异矣;一个寂寞,情异矣。嗟嗟,评家常谓东坡“豪放”“豁达”,其然,岂其然?东坡之感叹,一若他人!而寂寞之怀,犹且倍之矣!


“却入农桑社”,一个却也,吐尽东坡一肚皮感慨。他于诗词中常常表示渴望“归农”之意,其意不过是弃官自便,返土还乡之愿,岂真能于此佳节良辰,不思沙河塘而乐农桑社哉!盖农桑之社(古之社:祭后土神也,社必集会,娱神而乐人,故曰“社会”。引申凡节日盛集,迎神赛会,空巷游观,皆谓之社),其简陋之状,不过击一鼓、吹一箫而已,视灯火钱塘,夜同此夜,节同此节,而光景天壤矣。东坡之不能忘情于繁华,惆怅于寂寞,于此尽见。而坡老坦率,亦不讳言此,斯为凭证。


夫非复当年之人,垂垂老矣,而处此寂寞山城,而当此良辰佳节,已觉情怀难遣;惟一之想,则倘有繁灯盛火,皓月清尘,犹可稍慰此验证遣之情怀也。然而此时此地也,偏偏火冷灯稀,霜露俱下,而且举头一望,更不见彼如霜之明月、耿耿之素娥,唯见四野垂垂,雪云如幕,一片荒寒萧索,俱来眼底!

夫当是时,若真个“豪放”“豁达”之人,岂应追念钱塘三五之夜,只须静享山城寂寞之宵可也。然而东坡实实不能忘怀于昔日之盛欢,而无限感叹于今夕之冷落。

此东坡之所以为东坡,而词人之所以为词人也。吾辈赏析古人佳构,只宜从其实际出发,不应以概念自缚者,此也。


东坡并不讳言其真情实感,非无悲哀伤痛。唯其笔致大方,不喜纤巧纡曲,多以真率出之,遂使人误为放达无忧,豪迈为乐。吾读东坡诗词,愈见其强作放达之语,愈见其深隐之悲,而常思其身世胸怀,百端难尽,而不禁喟然为之废书而叹也。“豪放”“豁达”云乎哉!何世人狃于成说,习于皮相,而不欲求其真际也?


南北宋之际,有一词人向芗林(子諲),尝作“有怀京师上元”《鹧鸪天》词,以“紫禁烟花一万重”起句,一口气直写了六句,全是京师上元之盛,而只以两句结尾,以见当前,曰:“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章法奇绝,非不佳也;然而以吾读之,终觉去坡远甚,

盖“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其景其情,方是王国维之所谓“不隔”,全不劳装点扭捏,而感人之深,无以加之焉。


以此而论,东坡词全在真率、真切、真挚,而所感所蕴者极深,故出语直而不浅,率而不庸,高怀远致,实又济之。世人动言“豪放派”“豪放派”。失却文心词眼多矣。


本篇韵脚诸字,应依古音(今地区方音犹然)读“马亚”之“辙”:夜,读如亚;麝,读如啥;也,读如哑;社,读如啥;野,读如哑。则谐调上口,无复滞碍。
(“更无一点尘随马”句,一本作“此般风味应无价”。今不从。)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1
诗词早读之一

《大家小书》系列
朱光潜《诗论》选读


诗与隐(4)

  
  --张华《鹪鹩赋》
  
镂五色之盘龙,刻千年之古字。
山鸡见而独舞,海鸟见而孤鸣。
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
  --庾信《镜赋》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杜甫《初月》

  
海上仙人绛罗襦,红梢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苏轼《荔枝》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轻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史达祖《双双燕》


  以上只就赋、诗、词中略举一二例。我们如果翻阅咏物类韵文,就可以看到大半都是应用同样的技巧写出来的。中国素以谜语巧妙名于世界,拿中国诗和西方诗相较,描写诗也比较早起,比较丰富,这种特殊发展似非偶然。中国人似乎特别注意自然界事物的微妙关系和类似,对于它们的奇巧的凑合特别感到兴趣,所以谜语和描写诗都特别发达。


  谜语不但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也是诗中“比喻”格的基础。以甲事物影射乙事物时,甲乙大半有类似点,可以互相譬喻。

有时甲乙并举,则为显喻(simile),有时以乙暗示甲,则为隐喻(metaphor)。显喻如古谚:

  少所见,多所怪,见骆驼,言马肿背。

  如果只言“见骆驼言马肿背”,意在使人知所指为“少见多怪”,则为“隐喻”,即近世歌谣学者所谓“歇后语”。“歇后语”还是一种隐语,例如“聋子的耳朵”(摆大儿),“纸糊灯笼”(一戳就破),“王奶奶裹脚”(又长又臭)之类。

这种比喻在普通语中极流行。它们可以显示一般民众的“诗的想像力”,同时也可以显示普通语言的艺术性。一个贩夫或村妇听到这类“俏皮话”,心里都不免高兴一阵子,这就是简单的美感经验或诗的欣赏。

诗人用比喻,不过把这种粗俗的说“俏皮话”的技巧加以精练化,深浅雅俗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致。《诗经》中最常用的技巧是以比喻引入正文,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1
诗词早读之二


周汝昌诗词鉴赏
《千秋一寸心》选读


梨花落后清明
——说晏殊《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原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这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大聚会,来行祀社(大地之神也)之礼,酒食分飨,赛会腾欢,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许可门外游玩。

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我们的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走。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

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古有句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写景;状物,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光风流转,触人思绪之闲情婉致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言动于吾人目前。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样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告诉人听听!”东邻女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鬥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

故此词之美,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此虽非奇,岂为常笔?天时人事,物状心情,全归于一处。若无神力,能到此境乎?


古代词曲,写妇女者多,写少女者少;写少女而似此明快活泼、天真纯洁者更少。然而,不知缘何,我读大晏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不自禁地联想到老杜的“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它们之间,分明存在着共鸣之点。

此岂为写景而设乎?我则以为正用景光以传心绪。其间隐隐约约,有一种寂寞难言之感,而此寂寞感,古来诗人无不有之,盖亦时代之问题,人生之大事,本非语言文字间可了;而又不得不一一抒写,其为无可如何之意,灼然可见。但老杜为托之于丞相祠堂,大晏则移之于女郎芳径耳。

倘若依此可言,上文才说的明快活泼云云,竟是只见它一个方面,究其真际,也是深深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1
诗词早读之三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解

1、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2、《渌水》:琴曲名。
3、清淮:地近淮水。


译文

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
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
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
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
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
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
星星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
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赏析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


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2诗词早读之一


《大家小书》系列
朱光潜《诗论》选读



诗与隐(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入首两句便是隐语,所隐者有时偏于意象,所引事物与所咏事物有类似处,“螽斯”例,这就是“比”;有时偏重情趣,所引事物与所咏事物在情趣上有暗合默契处,可以由所引事物引起所咏事物的情趣,如“兼葭”例,这就是“兴”;有时所引事物与所咏物既有类似,又有情趣方面的暗合默契,如“关雎”例,这就是“兴兼比”。


《诗经》各篇作者原不曾按照这种标准去做诗,“比”、“兴”等等是后人归纳出来的,用来分类,不过是一种方便,原无谨严的逻辑。后来论诗者把它看得太重,争来辩去,殊无意味。


  中国向来注诗者好谈“微言大义”,从毛苌做《诗序》一直到张惠言批《词选》,往往把许多本无深文奥义的诗看作隐射诗,固不免穿凿附会。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中国诗人好作隐语的习惯向来很深。


屈原的“香草美人”大半有所寄托,是多数学者的公论。无论这种公论是否可靠,它对于诗的影响很大实毋庸讳言。阮籍《咏怀诗》多不可解处,颜延之说他“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世之下,难以情测”。这个评语可以应用到许多咏史诗和咏物诗。


陶潜《咏荆轲》、杜甫《登慈恩寺塔》之类作品各有寓意。我们如果丢开它们的寓意,它们自然也还是好诗,但是终不免没有把它们了解透彻。诗人不直说心事而以隐语出之,大半有不肯说或不能说的苦处。

骆宾王《在狱咏蝉》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暗射谗人使他不能鸣冤,清人咏紫牡丹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暗射爱新觉罗氏以胡人入主中原,线索都很显然。这种实例实在举不胜举。我们可以说,读许多中国诗都好像猜谜语。


  隐语用意义上的关联为“比喻”,用声音上的关联则为“双关”(pun)。南方人称细炭为麸炭。射麸炭的谜语是“哎呀我的妻”!因为它和“夫叹”是同音双关。歌谣中用双关的很多,例如:

  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莲”与“怜”,“藕”与“偶”双关)。
  --《读曲歌》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与“夫容”,“莲”与“怜”双关)。
  --《子夜歌》

  别后常相思,顿书千丈阙,题碑无罢时(“题碑”与“啼悲”双关)。
  --《华山畿》

  竹篙烧火长长炭,炭到天明半作灰(“炭”与“叹”双关)。
  --粤讴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双关)。
  --刘禹锡《竹枝词》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2
诗词早读之二


周汝昌诗词鉴赏
《千秋一寸心》选读


不知腐鼠成滋味
——说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尽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白髮归江湖,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唐代为泾川(今甘肃县名)节度使的治所。城楼,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最是嵯峨壮丽。此题实是登楼寓怀之作,而非题此城楼的“咏物”之篇。


一上来,两句的风神韵致,便是玉溪生特别擅场的格调。城已甚高,城上之楼,不啻百尺,其美可知。高也,而用迢递一词形容之,已是不落寻常俗格。

盖迢递是“远”的状词,与高无涉。或曰:此迢递,是指城墙的长大萦回,一眼望不到头之意,非指城楼而言也。我谓不然。这个迢递,是说这座城楼的壮丽嵯峨,从老远的地方就能望见它,而不是什么城墙的长短问题。读诗,本不与上数学课“几何学”相同,莫拘迂认呆才好。


然而第二句,却确实是说“远”。这远,与自远处望楼之义异,而是自楼望远,“取向”相反,而神理相辅相成。

登上城楼之后,凭栏纵目,这才看到一片绿杨弄色,而绿杨的那边,还有汀洲水景,豁人心目。一个“尽”字,写出了那水域的广阔。尽者,目尽于汀洲水景,此外更不见边际也。一者是高,二者是远。高之与远,是空间的纵横二向的综合,总是相关相涉的。


身在高楼,目穷远水,此时此际,他一腔幽绪,万种深怀,都一齐涌上心头,使他不能不发为吟哦,形诸翰藻。


开头的风流蕴藉是容易领略到的,但真正的更风流蕴藉的好句在接上来的颔联。若说这才是此诗的警策,亦即玉溪的特长,那是恰确的。


这一联是精选了两位古人,来替自己投影传神:一位是西汉的贾谊,一位是东汉的王粲。贾是出名的政论家兼辞赋家,王则是头流的辞赋家兼名诗人。

二人皆从少年即文名藉甚,又皆有抱大才而不得尽用的感慨;而他们又都是依人作嫁漂泊天涯的超群迈伦的奇士。这种种,恰好是玉溪自身的遭遇和处境。将他们引了来,以“证成”自己的身世襟怀、文才政见,而并不直言明叙这就是写我自个儿——这手法,正是中华文化的高级产物,而不是只说一句“用典”的问题。


贾谊十八岁文名大显,汉文帝召之为官,经历斑斑,卒年不过才三十三岁。“年少”二字,岂是泛词,正是诗人的灵心,同类的互契。然而王粲因世乱离乡(今山东邹城地)而远赴荆州去依投刘表(当时他有虚名),也只有十七岁。

可见我说“年少”二字是诗人的灵心,正因此处上句暗贯下句。而王粲依刘,其代表作是《登楼》一赋,这就是为何玉溪登上城楼而立刻想到王粲的原故。


贾谊初为文帝所重,他的《治安策》中的名言是“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而文帝终未能依他的计虑而更新政治措施,反因灌婴等人的谗言,而疏远了他,逐放于京都之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这其实也是一种“依刘”的变相而已。

是以,下句的“远游”,实又暗贯上句。
这就是玉溪的灵心慧性、丽句清词的特大优长与魅力之所在。


依历史学家的考论,玉溪此时依泾川节度使王茂元,曾应朝廷的博学弘词科之试,以他之大才,竟未录取,铩羽而回王幕,心情可想。开科应试,也是一种皇家之召,而古时的科考策对,总有经邦治国的政论性文章。这与贾生之事,多少亦有可为比喻的因素。是以上句出贾生之虚涕,并非泛泛用典。


王粲依刘,历十五年之久,刘表是个“饭桶”,终不知重用此才。他是到了三国曹魏时期才稍稍有所归宿的(为建安七子之冠冕,与曹子建平列齐名,人称“曹王”)。他的《登楼赋》中说:
挟清漳之通浦兮,依曲沮之长洲。……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则可见其怀土思归之心,是何等深切。这也就是玉溪此刻登眺的同样心情。


下面的颈联,由于颔联引发而延伸,说的乃是:上句接王粲之思归,下句接贾生之忧国。“永忆江湖“,即思归之义也,不必拘看玉溪故里是否“江湖”之地。“归白髮”,明出归字,最为明白,此倒装法,谓长愿白头而归故里也。
其下句,是承接贾生志节,欲治国安邦之后而小舟适意,放迹江湖——略如范蠡佐越成功而遁于五湖也。


此二句,意思并无奇特新颖之处,不过句法潇洒跌宕,遂使人耳目间无俗套陈言之感。因是,古今人多胜赏大赞,以为义山绝唱(王安石等尤倾倒,以为神似老杜)。实则未免书生大言,痛快有馀,真味不足,遂不无夸炫之嫌。以吾评之,义山精彩,正不在此——逊颔联亦远矣。


但诗人本意,亦在反衬结联,不得不尔。他说,我志在回天定地,岂在区区职位之间——此如鸱之得一腐鼠,攫为美食,而恐云中鹓雏之来夺其味也,而恶声吓之,何其可笑可怜哉!这寓言故事出于《庄子》,而经玉溪如此运化,遂成千古名句,其不可及即在明明愤懑语也,而说来特为意趣盎然,不瘟不火,才人风调,迥异鄙俗粗野,全在此处显示分明,令人为之不平,为之嗟惜,为之同情,为之倾倒。盖必如此方是中国之诗,华夏之文,其风流蕴藉之美,罕有俦匹。


故我以为,如谓玉溪此诗,全为尾联而作,亦不为过言也。

鲁迅先生曾首抉国民劣根性一义。自古以来,天生异才,国之瑰宝也,而爱才者总不敌妒才忌才者之有权有势。其害才陷才,唯恐才之胜己,至于不择段,务戕而伤之,抑而枉之,以为如此可以保己而遂私者,万计亿计,而“尔曹身与名俱灭”;纵或名字见于记载,亦徒供笑骂之资而已。


“诗卷长留天地间”,“不废江河万古流”,彼据腐鼠而吓鹓雏者,又岂能掩玉溪之光焰于万分之一。然而若谓才人之厄,古今一辙,因有此理,但才不足为玉溪之仆役而滥援玉溪之叹慨,使玉溪之品格溷于卑俗而不易辨,则亦言玉溪诗者所当措意,庶几方为深爱激赏之正途焉。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2
诗词早读之三


《行宫》
  作者:元稹.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赏析: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可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


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742-756)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此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

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此时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十分凄绝。


这首诗平实,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


一是以少总多。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这首诗正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

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

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

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3
诗词早读之一


题李白问月图
明朝   张以宁

谁提明月天上悬?
九州荡荡清无烟①。
天东天西走不驻,
姮娥鬓霜垂两肩②。
中有桂树万里长,
吴刚玉斧声阗阗③。
顾兔杵药宵不眠④,
天翁下视为尔怜。
颇闻昔时锦袍客⑤,
乃是月中之谪仙⑥。
帝命和予《羽衣曲》⑦,
虹桥一断心茫然⑧。
竹王祠前雾如雨⑨,
踯躅花开啼杜鹃⑩。
月在天上缺复圆,
人间尘土多英贤。
举杯问月月不言,
风吹海水秋无边。
沧波尽卷金尊里?
清影长随舞袖前?
相期迢迢在云汉?
呜呼此意谁能传?
骑鲸寥廓忽千年?
金薤青荧垂万篇?
浮云起灭焉足异?
终古明月悬青天。


  【注释】

  ①九州,泛指全国。

②姮娥,即嫦娥。传说她本为后羿之妻,窃不死之药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嫦娥。鬓霜,意谓姮娥已老。李白《把酒问月》:“嫦娥孤栖与谁邻。”

③中有二句,传说汉西河人吴刚,学仙有过,罚斫月中桂树,但桂树高五百尺,随斫随合,吴刚只得不停斫去。阗(tián)阗,象声词。

④顾兔句,传说月中有白兔,为嫦娥捣药。屈原《天问》:“夜光何德?……而顾菟(兔)在腹。”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

⑤锦袍客,李白于出京后,自采石达金陵,穿宫锦袍(李白原为宫官),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

⑥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李白在《对酒忆贺监诗序》中,说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李白自己则在《玉壶吟》中称东方朔为谪仙。

⑦帝命句,《旧唐书·李白传》:“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醉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此句当咏此事。《羽衣曲》,《霓裳羽衣曲》的省称,本传自西凉,名《婆罗门》,后经唐玄宗润色,成为新曲。

⑧虹桥,泛喻帝城景物。卢思道《后园宴诗》:“竹殿遥闻凤管声,虹桥别有羊车路。”虞世南《和銮舆顿戏下》:“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这句意谓,李白因遭谗而离帝城皇宫,心里自很茫然。

⑨竹王句,指李白后来流放夜郎事。竹王,传说汉时夜郎王生于大竹中。

⑩踯躅花,即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杜鹃,此为鸟名,即子规、催归,其声悲凄。唐无名氏诗:“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金尊,酒器的美称。?清影句,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相期句,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云汉,天河。?骑鲸,指李白的去世。?金薤(xiè),指李白的作品。韩愈《调张籍》:“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浮云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比喻奸邪之遮阻贤良。焉,何,怎。


  【说明】


  酒与月是李白诗中的常见题材,酒使诗人由蒙眬而得到快感,暂时与现实游离,月则皎然于暗夜,而且终古长存,因而引起人的种种幻想。李白曾经写过一首《把酒问月》的七古,其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人古人代谢不息,唯有高高明月,始终能俯瞰人间百态。趁着明月当头,不如一杯在手,正是李白胸中郁积的倾泻。
  后来有人画了一幅《李白问月图》,张以宁便写了一首七古,将李白的《把酒问月》与《月下独酌》两诗诗意融化于诗中。诗先以月中风物写起,渐引出李白的平生遭遇。天上的月亮亏缺后尚能复圆,人间的英才何以被看做尘土?举杯问月,月不能答。但李白本是谪仙,志在云汉,只是世俗未必理解。这时他虽已骑鲸而去,遗作却光焰万丈,何况浮云倏起倏灭,终究不能永远遮蔽明月之长悬青天。悠然一结中,也隐寓对逝者的慰情。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泰定进士,曾在黄岩、六合任官。顺帝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元亡,至南京,奏对称旨,授侍讲学士。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次年卒于安南归途中。他在明代只活了三年。有《翠屏集》。


  他为官清廉,奉使往还,除行李外无他物。临终之日作一自挽诗云:“一世穷愁老翰林,南归旅榇越山岑。覆身粗有黔娄被,重槖都无陆贾金。稚子啼饥忧未艾,慈亲藁葬痛尤深。经过相识如相问,莫忘徐君挂剑心。”易箦之词,尤见至情。


  他是闽派诗的先驱,古风骨力雄健,才气充沛。他的集中吟咏李白的有好几篇,也看得出李白的诗对他的影响。其《峨眉亭》下半首云:“秋色淮上来,苍然满云汀。安得十五弦,弹与蛟龙听?”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云:“秋色淮上来二十字,何减太白。”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3
诗词早读之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作者  安意如


  此刻。我就在你的身边,心里唱着这支歌,一支寂寞的歌。千年之前的千年,越女在鄂君身边,唱出这首歌。得与失之间,知与不知之间,谁比谁婉转,谁比谁幸福?

  这支歌是这样唱的: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青翰舟中,越女初遇鄂君,芳心既喜,却又羞涩忐忑,她那满心的爱意,又能怎样表达?惟有向水一歌而已——就是这首寂寞而深情的《越人歌》。

  我是多么的开心啊,驾着小舟漂流在江面。我是多么欣喜啊,能与高贵的你同舟。今天是生命中的好日子啊,我有幸得到你的赞许,没有因为我的粗鄙卑贱而见弃。

  当欢喜落下,我心中的忧愁荡漾开去,望着你,我愿自此为你盲,也许这样,我就能更珍惜与你短暂的时光,望着你的霎那,霎那。我就落入了轮回的网。

  我战战兢兢又欣喜若狂,不晓得如何安顿自己心情。因为我居然得以见到你。
  王子啊,山上有树,树上有枝,这人人都知道。我心里爱悦你啊,你却不知道。

  相传,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当时楚越虽是邻国,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鄂君请人用楚语将歌译出,就有了这首美丽的情诗。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缠绵悱恻,动人心魄。艺术水平很高,它和楚国的其它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这深夜想起这首歌,就像有人从水里托起一只红珊瑚,呈现在面前,色泽鲜红,水滴未干,如同我的心迹。那译诗的人,译得真好。若没有他,这稍纵即逝的情意怎么能存活下去?他如同再生般的翻译,使得一段作茧自缚的感情,变成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即便这蝴蝶依然飞不过沧海。

  他,怎么能如此灵敏地捉住她的悲哀呢?是否他也曾有过这样的哀伤的经历——遇过这样的事,心里有酸涩的爱意,爱着的那个人,他却不爱你,或者,碍于种种原因,他不能爱你,你也不能够表白爱意。你们的爱,注定是个私生子。

  叹一声,心悦君兮呵,君不知。君不知……
  据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结尾,就像童话般梦幻,王子带着心爱的姑娘骑上白马远走高飞。

  爱总会有意外和奇迹发生的,就像王子会坐上越女的小船,就像越女小心翼翼唱了一只歌,她只是唱出自己婉转鲜亮的心意。遇上了心仪的男子,忍不住要像熏风中破土而出的青草般小招摇。而他恰巧感知到了她的爱慕之心,他感受到了她的欢娱,她的寂寞,于是,他有心叫人译出她的心曲。

  他的了解,为她打开爱的通道。于是,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寂寞的歌。只因有了了解,哀怨幽暗的房间心意,突然挣脱了樊笼,一线天开,光明普照。

  所以,这就已经是爱的恩慈了。你能相信吗?一个贫贱的女子,因为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就立刻被接受,被带回宫里金娇玉贵地养着?你能想象吗?宫门深广如海。她那点水性,恐怕不久就要会出事故。

  王宫不比水泽,你来去自如,如风中的柳絮无拘无束,在乡野,你如新荷一样娇艳,晨露那样剔透,言语间明快亮烈叫人愉悦,那是天真率性。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即使有失礼,王子也会放低自己的姿态,对此不加责怪——说不定他自己也是来放松的,感受一下民间男女轻松自在的相处方式。

  越女的美来源于她自在。一旦她和王子回去,她就无法自在。宫廷那么险恶的地方,他不可能时时纵容,保护她。一个不小心被人陷害了,死得尸骨无存。

  就算王子也对她动了心,带她回去不是心血来潮吧,然而也够轻佻,跟旅游出去带回个土特产没两样。想想吧,背井离乡,那越女得有多强悍的神经才能屹立在女人堆里不倒,她得有多大的魅力,才能使王子无视周边美女的献媚,突出重围对她专心不二?

  语言不通,也是两人之间的鸿沟。总不能两人独处时也带着翻译吧,有一些情话,出我口入你耳才叫熨帖,入了别人口,经了别人手,总是沾口水,带了尘。万一别人刻意搬弄是非陷害她,她不但没有还击之力,连防御能力都为零。

  更何况,我们除了可以想象那委婉轻妙的歌声外,无从得知那越女的美丑。一个女人若没有容貌的优势,想获得男人的庇护和喜爱,难上难!

  当我从清歌,流水,浮舟的意境中抽身,想想这女子的处境,忍不住要惊出一身汗。那华丽的牢笼还是不进的好。


续上

  
  少年时候,若有人对我灌输门当户对的话,我一定听不入耳。忒俗!爱就是爱嘛,关身份地位职业财产个人收入交际能力屁事啊!两个人的花好月圆,用得着旁人来评断么!然而,嘴硬不服又怎样?历史横亘在身后,现实明摆在眼前,如果你是个足够通达的人,你会明了,激爱后进退维谷的窘境。如同战场厮杀之际,突然之间身陷重围。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我不得不醒悟,承认,越女和鄂君是不登对的,他们走到一起只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期许求不得的安慰。对此心存幻想的人,自身多少也经历过求不得的绝望。
  这个恶毒的想法狠狠践踏了我年少时纯爱的信念,使我心悲。但我已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想法,它们像洪水猛兽一样蔓延开去,盘踞了我的思想。我开始将他们结局设想的更无望。
  他们的相逢,就该止于流水浮舟上,情思荡漾,止于荡漾,一定求不得的缠绵绝望,才值得后人为她叹息、同伤。
  故事就该到此止了,不需要什么后续,要的也只是将情心怨心揉进碧波里,化入在打浆的声音里,融入每个越女的身影,让每个越女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她们低垂的脸庞隐带着忧伤,像清晨的花苞未开放。小舟行在水上,遗一路细碎的涟漪,缠绵的水响。惹千秋万世后的人们对着孤帆远影联翩浮想。
  不知你们是否看过席慕容翻译的《越人歌》——《在黑暗的河流上》。她是这样来解读越女的心意,她的爱一边汹涌一边无望,她如飞蛾追逐心中的光芒,但那光转身离开,黑暗的河流上,她怀着不见天日的爱,伫立在水中央。星空下人争相传诵的,是你的昔日我的昨夜。


在黑暗的河流上
  ——读《越人歌》之后
  (作者:席慕蓉)
  
  灯火灿烂 是怎样美丽的夜晚
  你微笑前来缓缓指引我渡向彼岸
  (今夕何夕兮 中搴洲流
  今日何日夕 得与王子同舟)
  
  
  那满涨的潮汐
  是我胸怀中满涨起来的爱意
  怎样美丽而又慌乱的夜晚啊
  请原谅我不得不用歌声
  向俯视着我的星空轻轻呼唤
  
  
  星群集聚的天空 总不如
  坐在船首的你光华夺目
  我几乎要错认也可以拥有靠近的幸福
  从卑微的角落远远仰望
  水波荡漾 无人能理解我的悲伤
  (蒙羞被好兮 不訾羞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所有的生命在陷身之前
  不是不知道应该闪避应该逃离
  可是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啊
  藏着一种渴望却绝不容许
  只求 只求能得到你目光流转处
  一瞬间的爱怜 从心到肌肤
  我是飞蛾奔向炙热的火焰
  燃烧之后 必成灰烬
  但是如果不肯燃烧 往后
  我又能剩下些什么呢 除了一颗
  逐渐粗糙 逐渐碎裂
  逐渐在尘埃中失去了光泽的心
  
  
  我于是扑向烈火
  扑向命运在暗处布下的诱惑
  用我清越的歌 用我真挚的诗
  用一个自小温顺羞怯的女子
  一生中所能
  为你准备的极致
  
  
  在传说里他们喜欢加上美满的结局
  只有我才知道 隔着雾湿的芦苇
  我是怎样目送着你渐渐远去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当灯光逐渐熄灭 歌声停歇
  在黑暗的河流上被你遗落了的一切
  终于 只能成为
  星空下被多少人静静传诵着的
  你的昔日 我的昨夜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一日


有一天,越女会发现她已渐渐忘记留在对岸王子的脸,惊恐中,她曾努力试图去记起他,但终究发现,无论你曾多爱一个人,人是渐渐忘却那张久未去见的脸的。


  我们的记忆有容量,它会老去,一切会被洗去,到最后它消失在时间中。谁也不记得,我们谁也不属于谁。
  心悦君兮君不知,怨不得谁,恨只恨你我缘分不够深,只够同船渡,不够共枕眠。


  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的寂寞无可言说,不是没有遗憾的,但,也不都是遗憾。遇到让自己仰视之人,已是不易。还能奢求更多么?心仪一个人,是我一个人的事。就让我,站在角落里偷偷看着你。心有余响,口不出声。


  春蚕吐丝,把心紧绕,我把自己裹进了一个透明的茧中。看时间万物却寻不到你的影子,想放弃却无法将你忘记。从一开始,我的付出就只是付出。你的回应只是让它有归属。或许有一天,连这归属也不需要了。我仍是我,你仍是你。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4
诗词早读之一


《大家小书》系列选读
朱光潜《诗论》


诗与隐(6)

  
  以上所举都属民歌或拟民歌。据闻一多说:周南“采采芣苡”的“芣苡”古与“胚胎”同音同义,则双关的起源远在《诗经》时代了。

像其他民歌技巧一样,“双关”也常被诗人采用。六朝人说话很喜欢用“双关”。“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隽语。北魏胡太后的《杨白花歌》也是“双关”的好例。她逼通杨华,华惧祸逃南朝降梁,她仍旧思念他,就做了这首诗叫宫人歌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唐以后文字游戏的风气日盛,诗人常爱用人名、地名、药名等等作双关语,例如:
  
鄙性常山野,尤甘草舍中。
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
客土依云贯,流泉架木通。
行当归老矣,已逼白头翁。

  --《漫叟诗话》引孔毅夫诗


  除纤巧之外别无可取,就未免堕入魔道了。
  总之,隐语为描写诗的雏形,描写诗以赋规模为最大,赋即源于隐。后来咏物诗词也大半根据隐语原则。诗中的比喻(诗论家所谓比、兴),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托,也都含有隐语的意味。

就声音说,诗用隐语为双关。如果依近代学者佛雷泽(Frazer)和弗洛伊德(Freud)诸人的学说,则一切神话寓言和宗教仪式以至文学名着大半都是隐语的变形,都各有一个“谜底”。这话牵涉较广,而且中国诗和神话的因缘较浅,所以略而不论。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4
诗词早读之二


周汝昌诗词鉴赏
《千秋一寸心》选读


怕教彻胆寒光见怀抱
——说吴文英《绕佛阁·与沈野逸东皋天街卢楼追凉小饮》


夜空似水,横汉静立,银浪声杳。
瑶镜奁小。素娥乍起楼心弄孤照。
絮云未巧。梧韵露井,偏悟秋早。
晴暗多少。怕教彻胆寒光见怀抱。  

浪迹尚为客,恨满长安千古道。
还记暗萤穿簾街语悄。
叹步影归来,人鬓花老。紫箫天渺。
又露饮风前,凉堕轻帽。
酒杯空,数星横晓。


刚刚进入新秋,暑未全消,人们还须寻求清凉爽快的去处,于是词人吴梦窗偕友沈君到一酒楼敞轩夜酌。既晓,写为此词记其情景、感受。因是杭州,在南宋时是“国都”了,故称“天街”。天街者,京城特用的词语,请看唐贤小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绝胜烟柳满皇都”,就十分清楚了。


上来一句,“夜空如水”,淡出,无甚出色,虽温飞卿早有“碧空如水夜云轻”之句,在梦窗来说,未免有平庸之嫌。不料其下紧接“横汉静立,银浪声杳”八个字,便令人惊其奇警,不平不庸了。

天上河汉的横斜,大是好懂,然而何以为立?难道它会“站起来”吗?这正写楼高望豁,远际青穹渐低,以至于如垂如挂——这时你就觉得它真的是在“立”着!一立字奇绝,景立,笔更立。不懂这个立,就难赏梦窗的才笔,莫晓中华的文事。


银汉,银汉,常见习用之词也,又已因年远世长。以为不再有奇了,然而梦窗却又将那银字与浪字组合,则又大奇也!浪者,词人想象,天汉银潢,既然是河,当然有水流波起也。这又似乎奇而不奇了。然而,他又继之以声杳,复又奇甚!


声杳,不是本来听不见,而是本来有声而渐不可闻也。银汉有浪,可也,因为可以解为“推理逻辑”的结果;但若银浪有声,则端的不再是“逻辑”的俗情了——完完全全是艺术的妙理了!东坡云“银汉无声转玉盘”,是意念的起源吧?但一经铸炼,又觉不同。


一个“声杳”,为那“静立”的静,加一番勾勒。方才说夜空似水,已是静境,唯其夜静,愈显空明似水,而愈显银汉之澄澈也。


底下,陡然瑶镜一轮推出晴空。是镜也,必有奁,奁小则写镜小也。镜如何小?要体会新秋晴夜,那冰轮皎洁,其光愈亮则其廓愈收。此一玉奁之升起,是广寒宫殿嫦娥仙子的梳妆景象。“弄孤照”,三字又大奇。盖照本镜之别称,在此是为名词,非照镜、照人之动词也。所以其上方得着一“弄”字。


试问一句:此弄照者,是嫦娥为了照自己?还是她为了照世人?着一孤字,似乎是 自伤而为己,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了?然若自伤孤独,则开奁弄镜,顾影自怜,与尘世无干,则又何必偏偏升至此一卢楼之楼心而弄此孤照乎?

似无情,似有意,——盖词人之所感,嫦娥知词人之孤独,词人亦知她本身之孤独,故同病而相怜之义。即此方见作词之心境,如此方悟孤字之来由。词者自怜而已。


“絮云未巧”,絮者以绵喻云,易晓;巧者又何?盖俗语有云:“七八月,看巧云。”秋云轻薄纤细,如罗似织,而又常现精巧可爱之图形,故曰巧云。《水浒》中有潘巧云,芳名由此而得。今曰未巧,明言乍入新秋,尚未到巧云时节,所以还待夜饮追凉。但此未巧,又全为反跌出下一句。

孟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秋意翛然可掬。一叶知秋,唯梧最警。敏感的词人,连“一叶”也未坠之时,已先领略了“秋”之暗力了——一个“悟”字,却又是极关重要的眼目!没有这,也就不会真有什么文学艺术的事情。


“晴暗多少”,一句挽回,仍归到月上。此四字,实亦东坡“月有阴晴圆缺”之感叹,词字不同,以音律之变化而更生新趣。至此,始逼出上片歇拍的这一长句:怕教彻胆寒光见怀抱!


此句实乃全篇之警策,而“怀抱”二字更是通体之核心,见此二字,方悟其他一切:夜也、汉也、云也、梧也,皆不过烘云托月而已。
“彻胆寒光”,暗用“秦镜”这一典故。盖因《西京杂记》所记,秦始皇有一奇镜,能照见人之肠胃五脏;有邪心者,即见胆张而心动云。后世每用此事以颂居官清正、明察秋毫的美德,已是变用旧典了,至于梦窗此处,则更是翻新一层,加倍精彩!


运笔正此已到词意警卓的顶巅,无可再续处——故乐章亦即达到上片的歇拍,真无愧于文藻的结穴。所谓椽笔,词曲中原本罕见,独梦窗时时出此奇警,见其神力!

然而,这彻胆,这怀抱,究竟何如?吾人尚所未晓,于是词人乃于过片稍稍点染,微微逗露。试看那“浪迹”二句,端的是一段锦绣文,满纸辛酸。怀奇才而不遇,负盐车于峻坂,浮沉于江湖,弹铗于朱邸,正是那时代不为人识的俊彦英髦的共同悲愤,正如王实甫所谓“才高不入俗人机,时乖难遂男儿愿”。

他们为了抒发郁结,往往混迹于花间酒边,现象是追欢寻乐,内里却感慨难言。“还记”以下,忽然换笔,回向时间的逆轮之间,追忆昔年放浪章台的前尘旧梦。又用“紫箫”一句截住——挽回到现时的实际。

此乃梦窗擅场的笔法,盖笔笔警拔跌宕,断非平衍敷缓之俗手可望其项背。其间“人鬓花老”一句,用字用意更奇,其不可测。

“又”字以下,归到现境。“堕轻帽”,是变用活用古贤重九饮酒风吹帽落的风流不羁的故事,实仍为“浪迹”二字再加勾勒。

煞拍,结实到饮罢杯停,而忽出“数星横晓”四字,字字奇峭横绝!星何以横?盖又用“月落参横”一典,而字迹虽然是星,意度依然是月——此一笔神龙掉尾,回顾开端,无半点草率疏漏,细针密线,而又毫无穿凿拘滞之相,见其文笔奇,而不悟其心境之高,所以致之,岂为善读梦窗词者乎?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4
诗词早读之三


明朝诗人介绍
汪广洋

  汪广洋(?—1379),字朝宗,原籍高邮(今属江苏),流寓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明太祖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洪武元年(1368),山东平,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

三年,召为左丞,因遭右丞杨宪嫉忌,被放还乡。后召还,封忠勤伯,诰词比之子房、孔明。及李善长因病去位,遂以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其情。太祖问之,答曰“无有”。太祖怒,责其朋欺,贬广南,后又赐敕诛之。此据《明史》。明初讳“诛”为“废”,故太祖御制

文集作“废丞相汪广洋敕”。明初为丞相者,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惟庸败后,丞相之官遂废不设。著有《凤池吟稿》。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摘录广洋五言如“平沙谁戏马,落日自登台”,“怀人当永夜,看月上疏桐”,“倒藤悬宿鸟,绝壁挂晴霓”,“浊浪横冲海,斜阳半在船”,“沙明宜见雪,月上可行舟”,“凉风吹雨过,好鸟背人还”等,以为可入唐人《主客图》,“静居(张羽)、北郭(徐贲),犹当逊之,毋论孟载(杨基)也”。未免言过其实。但在明初,尚不失为开国之音。

他的某些小诗,尤有民歌风味,如《滩行五首》之四云:“滩上水平沙,梭舟荡落花。吴侬不相识,对面浣春纱。”颇具巧思。


  画虎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①。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注释】
  ①罔敢,莫敢。
  【说明】
  他书也有以为成祖时翰林学士解缙所作。因成祖素不喜其子仁宗,故缙作此诗以启喻之。实不确。汪广洋《凤池吟稿》后已有王百顺为之辨证。但此诗构思良佳,曲达人情,当亦有所讽喻。


  过高邮有感①
  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
  万事惊心浑是梦②,一时触目总伤神。
  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③。
  惆怅甓湖烟水上④,野花汀草为谁新?
  【注释】
  ①高邮,作者故乡,今属江苏,明属扬州府。②浑,全。
  ③故亲,当指其已故的母亲。④甓湖,即甓社湖,在高邮县西北。元末张士诚逞兵时,淮南行省李齐曾出守此湖,所以第五句有“毁宅”语。
  【说明】
  据《明史·汪广洋传》:洪武三年(1370),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为太祖切责,放还乡。此诗或作于此时,情绪也颇凄伤。又据其《自寿》诗中“腐儒今年四十二”及“堂中白发慈亲健”语,则此诗为四十二岁后所作。
  作者另有《晓过高邮喜乡人迎饯》云:“贺监南归酒正香,一斑才露鬓毛苍。最怜倾盖逢知己,曾敢扬眉过故乡?风约冻云开野色,月兼晴雪动湖光。旧时亲友多零落,长是教人忆断肠。”亦可参阅。


  兰溪棹歌①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②。
  兰溪三日桃花雨③,夜半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①兰溪,即兰江,以岸多兰草,故名;亦县名,今属浙江。棹(zhào)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②越中,兰溪在古代为越国之地。镜中看,喻溪水的明净。③桃花雨,桃花盛开时之雨。
  【说明】
  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也是汪诗中的代表作。
  春雨连朝,溪水猛涨,到了凉月如眉的夜半,鲤鱼跃波跳上溪滩,恰被诗人瞥见,于是被捉进了诗境中。陈张正见《赋得鱼跃水花生诗》:“漾色桃花水,相望濯锦流。跃浦疑珠出,依池似镜浮。”是特写,本诗则为白描。
  作者另有《东吴棹歌》之二云:“艇子抢风过太湖,水云行尽是东吴。阿谁坐理青丝网,遮得松江巨口鲈。”亦佳。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5
诗词早读之一

《大家小书》系列
朱光潜《诗论》选读


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1)

  
  谐与隐都带有文字游戏性,不过都着重意义。有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着重点既不像谐在讥嘲人生世相的缺陷,又不像隐在事物中间的巧妙的凑合,而在文字本身声音的滑稽的排列,似应自成一类。

  艺术和游戏都像斯宾塞(Spencer)所说的。有几分是余力的流露,是富裕生命的表现。初学一件东西都有几分困难,困难在勉强拿规矩法则来约束本无规矩法则的活动,在使自由零乱的活动来牵就固定的纪律与模范,学习的趣味就在逐渐战胜这种困难,使本来牵强笨拙的变为自然娴熟的。

习惯既成,驾轻就熟,熟中生巧,于是对于所习得的活动有运用自如之乐。到了这步功夫,我们不特不以牵就规范为困难,而且力有余裕,把它当作一件游戏工具,任意玩弄它来助兴取乐。小儿初学语言,到喉舌能转动自如时,就常一个人鼓舌转喉作戏。

他并没有和人谈话的必要,只是自觉这种玩艺所产生的声音有趣。这个道理在一般艺术活动中都可以见出。每种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牵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还能带几分游戏态度任意纵横挥扫,使作品显得逸趣横生。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这个道理可适用于写字、画画,也可适用于唱歌、做诗。


  比如中国民众游戏中的三棒鼓、拉戏胡琴、相声、口技、拳术之类,所以令人惊赞的都是那一副娴熟生动、游戏自如的手腕。在诗歌方面,这种生于余裕的游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在民俗歌谣中这个成分尤其明显,我们姑从《北平歌谣》里择举两例:

  老猫老猫,上树摘桃。一摘两筐,送给老张。老张不要,气得上吊。上吊不死,气得烧纸。烧纸不着,气得摔瓢。摔瓢不破,气得推磨。推磨不转,气得做饭。做饭不熟,气得宰牛。宰牛没血,气得打铁。打铁没风,气得撞钟。撞钟不响,气得老鼠乱嚷。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塔前有座庙,庙里有老僧,老僧当方丈,徒弟六七名。一个叫青头愣,一个叫愣头青;一个是僧僧点,一个是点点僧;一个是奔葫芦把,一个是把葫芦奔。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捧笙;僧僧点会吹管,点点僧会撞钟;奔葫芦把会说法,把葫芦奔会念经。


  这种搬砖弄瓦式的文字游戏是一般歌谣的特色。它们本来也有意义,但是着重点并不在意义而在声音的滑稽凑合。如专论意义,这种叠床架屋的堆砌似太冗沓。但是一般民众爱好它们,正因为其冗沓。他们仿佛觉得这样圆转自如的声音凑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巧妙。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15
诗词早读之二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最后岁月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其人“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是个魁伟白皙的美男子。二十岁时,文天祥举进士,对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为题,洋洋万言,一挥而就。宋理宗奇其才,大喜,钦点文天祥为第一,成为御题状元。不久,因丁父忧(为父守丧),文天祥归乡。二十五岁时,时为刑部郎官的文天祥直言上书,请斩主张迁都避敌的太监董宋臣。而后,宦海沉浮,因敢言有为,“屡为台臣论罢”。贾似道秉政要君,文天祥行制文,言多讥讽。贾似道大怒,指使台谏罢斥文天祥,迫其“致仕”,时年才三十七。德佑初年,新君即位,诏天下勤王,本来退陷于乡两年之久的文天祥捧诏涕泣,终于踏上了光耀万世的不归之路。文天祥原字履善,宋理宗钦点其为状元后,叹其名佳,“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故而文天祥又字宋瑞。

  厓山大胜后,张弘范在元军大营摆下丰盛的庆功宴,招待“劳苦功高”的诸位蒙、汉将领(包括西夏、女真、契丹、回回等)。同时,也让兵士把文天祥“邀请”来。席间,张弘范酒酣之际,对文天祥言道:“国家已亡,文丞相可谓尽忠尽孝!如能以事宋之心改事大元,仍旧可作丞相。”一直枯坐不食的文天祥闻言,泫然流泪,表示:“国亡而不能救,我为宋臣,死有余罪,又怎敢逃死而怀贰心事人!”听此言,不仅仅是张弘范,在座的各族诸将皆低下头,深为面前这样一个大义凛然的汉族文人丞相所感动。无论是汉族出身的张弘范,还是西夏皇族血统的李恒,他们自幼或多或少都受过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所以,功劳再大,事主再忠,也掩饰不掉他们内心深入对“胡主”正统性的疑惑。而且,作为胡人作鹰犬,灭掉衣冠礼义之国,如此“丰功伟绩”,更凭添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认真的尴尬。矛盾之中,为了平衡内心深处的冲突,他们心中对文天祥敬意与恶意相交织:一方面希望这位汉族士人能继续“守忠”循袭儒家道德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希望文天祥在最后观头改弦易辙投靠新主。如果这样,宋朝丞相的“投诚”多多少少会减轻他们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当然,张弘范毕竟不死心,宴后他单独见文天祥,说:“文丞相,国家已经灭亡,您杀身成仁,赤胆忠心,又有谁为您记载此事呢?”文天祥泫然,回答道:“为人臣子,尽心尽力而后已,后人书与不书,记载或遗忘,又有何关!”闻此言,张弘范悚然动容,心中更加敬重文天祥是真忠臣。当时心志,文丞相在其诗中表露无遗:“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岂因徼后福,其肯蹈危机!万古春秋义,悠悠只泪挥。”叹哀之余,文天祥也表露出要象春秋时豫让为智伯复仇以及商朝亡之后伯夷、叔齐二人宁死不肯食周粟那样的忠烈之士看齐,表明其铮铮事宋之心。

  其实,在文天祥第一次被伯颜软禁于临安附近的元营时,负责监视他的元军将领唆都就在伯颜指使下不停劝降,表示:“丞相您在大宋为状元宰相,入我大元也定为宰相!”为此,文天祥一笑拒之,表示:“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特别是在得知了吉王、信王两个小王爷逃出临安的消息,文天祥更是喜不自胜,认定宋朝中兴有望,赋诗道:“一马渡江开晋土,五龙夹日复唐天。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诗中大宋中兴的美好希望最后破碎,但却准确预言了“虏无百年运”,元人自灭宋至元顺帝退出大都,总共统治中国九十四年,真的没有冲出百年怪圈。

  就在崖山之战结束的转天,张弘范刚刚派人在山崖陆壁上刻字:“镇国上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一行炫耀的大字,其实也是这位汉族元将的一种心理鸦片,想以所谓的“不世之功”,抵销他戮杀同胞、灭父母之国的负疚感。为此,明朝儒士陈献章就在同一块大石的下面刻诗讽刺:勒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张弘范回朝不久,受到忽必烈的厚赐与嘉奖,但他不久就身染重病,一命归西,年仅四十三岁。他的死,不知是天谴还是真的“瘴疠疾作”,忽必烈的贴身御医也不能把这位浑身沾满同族人鲜血的刽子手从鬼门关拉回来。论军事方面的才略、武功,张弘范比起他的族兄张世杰不知高出多少倍。但是,论起千秋万世英名,虽然有着平灭一国的不世“功勋”,又有元朝“武烈”的谥号,张弘范却在本质上根本难与宋朝的忠臣张世杰比肩。同样是死,张世杰惊天动地,张弘范罪有应得。死生,亦大矣!

  灭宋后,张弘范派重兵,“护送”文天祥回大都。他本意有二,一是送如此高规格的丞相级俘囚邀功,二是希望文天祥到大都后改意事元,此举,正是为为“国家”贡献人才。行至吉州,文天祥亡国之恨陡增,八日不食,想绝食死在家乡附近。英雄真非凡人身,绝食八日,仍旧不死。文天祥若有所思,又开始进食。

  在绝食的第五天,文天祥行至泰和(今天有泰井高速,从泰和直通井岗山),作诗言志:“书生曾拥碧玉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英雄遗恨,泪洒故乡。而后,囚臣孤旅,渐行渐北,又回到了几年前万苦千辛的经历地真州,文天祥百感交集,写《真州驿》一诗: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惟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痛苦,悲伤,绝望,消沉,波浪般层涌而至,但到了最后,这一切并不能把文天祥击倒。特别是当他最终被押入大都后,心宇澄明,几臻化境:

  久矣忘荣辱,今兹一死生。理明心自裕,神定气还清。欲了男儿事,几无妻子情。出门天宇阔,一笑暮云横!《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1279年冬十一月,文天祥终于到达大都。开始,元人腾出最高级的驿舍给他住,“供张甚盛”,但文天祥“不宿处,坐达旦”,并作《南楼令》一词:

  雨过水明霞,迴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恼西风吹世换,又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又日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入芦花。

  一笔挥就后,文天祥恨救国不成,又题诗一首:“悠悠成败百年中,弹指柯山局已终。金马旧游成胜雨,铜驼遗恨泣西风。”明白无误表明自己不易志、不投降的决心。

  元人无奈,“遂移(文天祥于)兵马司,设卒守之”,开始以俘囚身份对待他。



续上


 元朝的丞相孛罗大集元朝臣僚,在枢密院招见文天祥,想以胜利者的姿态对这位亡国丞相予以精神凌蔑,顺便也想煞一煞这位汉族士大夫不可销磨的锐气。

  文天祥昂首进入森然堂皇的“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的元朝枢密院,见殿上高坐一人,此人身穿大袖盘领紫罗衣,胸前绣大独科花,腰围玉带,倨于中座之上。知是元丞相孛罗,文天祥很有礼貌地对其施长揖之礼。孛罗登时大恼,文天祥这样一个亡国之臣竟敢对自己堂堂大元宰相不行跪拜礼,简直是目中无人。元廷卫士见状,忙喝令下跪,文天祥冷静言道:“南人行揖,北人下跪,我乃南人,当然行南礼,岂可对你下跪!”

  孛罗更气,叱令左右强把文天祥按伏在地让他下跪。“或抑项,或扼其背”。

  文天祥始终不屈,仰头高言:“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我文天祥今日忠于宋氏,以至于此,愿求早死!”

  孛罗见硬不行,就想在交谈中以气势压倒文天祥。当时情形很是可笑,元丞相孛罗率一帮蒙、汉及诸族元臣,你一言,我一语,又是蒙语又是汉话,指斥驳责半天,绕来绕去也找不出说服文天祥的理由,文天祥心平气和,正气在胸,自然口出成章。

 文天祥道:“譬如父母有疾,虽不可疗治,但无不下药医治之理。吾已尽心尽力,国亡,乃天命也。今日我文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一席话,噎得元丞相孛罗直翻白眼倒咽气,直欲杀之。可是,杀文天祥这么高级别的人物,孛罗还真没这种权限,而“元主(忽必烈)及大臣皆不可”。特别是张弘范,人病得马上要蹬腿,还不忘上表要求忽必烈不要杀文天祥。此位蒙古鹰犬,在成全文天祥千秋万世英名方面,不乏有让人嘉许称道之处。

  孛罗本来想挣个大脸挫文天祥锐气,结果反而悻悻而归。

其间,宋朝数位宰执级降臣,包括同为状元宰相的留梦炎,皆入狱中劝降。文天祥或讥、或讽、或骂,这些小人无不灰溜溜羞惭而去。特别是看到与自己同为“状元宰相”的留梦炎劝降,文天祥心中充满了不屑与嘲讽,他作《为或人赋》一诗,记载了此次“会见”:

  悠悠成败百年中,

  笑看柯山局未终。

  金马胜游成旧雨,

  铜驼遗恨付西风。

  黑头尔自夸江总,

  冷齿人能说褚公。

  龙首黄扉真一梦,

  梦回何面见江东。

  诗之起首,文天祥点明成败不可依一时而论,胜负未终。接着,他指讥留梦炎忘大宋恩荣,没有羞耻感。第三联中,又嘲讽老留在新朝为官的洋洋得意,老不要脸。最末一联,文丞相痛斥这位“留丞相”,无颜见江东父老,认定他今日的荣华只是黄扉一梦。果然,这位老留成为“两浙之羞”,后来,在明朝数百年间,凡对姓留的考生都有一则告示:“非留梦炎子孙,方许入场!”

  万般无奈之下,忽必烈甚至派被俘的宋恭帝也亲自劝降。文天祥耸然动容,起身行礼,口中连称“圣驾请回,圣驾请回”,使得年少的宋恭帝根本没有劝降的机会。

  1280年秋,在大都监牢的文天祥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柳娘还活着,大英雄悲不自胜,泪下如雨,写信给家人道:“收柳女信,痛割肝肠!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一纸书信,泪痕斑斑,竟不能写完。骨肉至情,相比为国家为民族殉身立节,仍旧在文丞相心中退而居其次。当然,草木非是英雄心,文天祥为此作《得儿女消息》一诗: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抗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元朝官员一直封锁文天祥与家人的书信往来,之所以允许其女儿柳娘写信,无外乎是为了以骨肉亲情动摇文天祥的心志。但是,文丞相在诗中表示,虽然孔明(诸葛亮)未能复汉(“金刀志”即兴复刘氏之志,“刘”字繁体拆开后是“卯金刀”),但元亮(陶渊明)犹怜惜自己一心向晋的声名(“典午”乃晋朝司马氏的隐指),不肯轻向篡晋的刘裕委身。为此,文天祥表明自己要做顶天立地男子汉,绝不以媚态向新朝献降。最后两句,峰回路转,英雄生悲,仍旧希望与女儿来世代再为父女,以补偿此生对她的亏欠。豪杰气短,读之使人泪下沾襟。

  两年多时间,文天祥被囚于斗室,心志不移,并写《正气歌并序》,表露了这位“三千年不两见”的耿耿忠臣的拳拳报国忠心。

 有归降元朝的宋人陈贯道,把苏东坡诗中好多有“如寄”二字的诗句摘录成章,汇总送给文天祥看,以示“人生如寄”,想劝文丞相明了道家的哲学内涵:人生在世,如逆旅孤客,寄宿于世间,应该要“放达“一些,也就是说,此人暗地规劝文天祥想开些,在新朝“服务”算了。为此,文丞相濡墨挥笔,写下《浩浩歌》一首,表明其舍生取义的心志。他在诗中并未直言规降者的无耻,反而从容不迫,用庄老的达生观念坚定自己不可逆转的殉国志向: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春秋去来传鸿燕,朝暮出没奔羲娥。青丝冉冉上霜雪,百年欻若弹指过。封侯未必胜瓜圃,青门老子聊婆娑。江湖流浪何不可,亦曾力士为脱靴。清风明月不用买,何处不是安乐窝。鹤胫岂长凫岂短,夔足非少蚿非多。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不能高飞与远举,天荒地老悬网罗。到头北邙一抙王,万事碌碌空奔波。金张许史久寂寞,古来贤圣闻丘轲。乃知世间为长物,惟有真我难灭磨。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春梦婆,春梦婆,拍手笑呵呵。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公元1282年底,有闽僧上言忽必烈,说是“土星扰帝座”。元朝诸帝皆是大迷信之人,正惊疑间,又有人报称大都以南的中山一带有人造反,自称是宋朝皇帝,拥众千人,声称要进攻大都来劫“文丞相”。此前不久,为忽必烈敛财的权臣阿合马刚刚被汉人王著等人所杀,元廷内部诸派斗争激烈。在此情况下,为防止宋朝死灰复燃,忽必烈下令把被俘的宋恭帝及宗室人员皆迁于更北的上都。然后,他招文天祥入宫,亲自做最后的劝降。

  望着殿下面容清癯、一身囚服褴褛的文天祥,杀人不眨眼的忽必烈心中顿生敬意,他以罕有的温和语气,劝文天祥说:“汝以事宋之心事我,当以汝为宰相。”

  “我文天祥为宋朝宰相,安能事二姓!愿赐我一死,足矣!”文天祥朗言。忽必烈叹息,仍旧不忍心不令杀文天祥,令卫士押之回狱。朝廷之上的蒙、汉各色官员皆纷纷上奏,“力赞从其(文天祥)请”。思虑再三,忽必烈终于同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至大都柴市刑场,从容就义。临刑前,由于多年被囚禁于斗室,文天祥已经丧失方向感。于是,他问观刑之人南方故国方向何在。得到指示后,他南向再拜,礼毕,他又索笔为诗一首:“昔年单舸走淮扬,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云变,气入烟岚草木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关河暗淡路茫茫。”写毕,他对执刀的刽子手说:“吾事毕矣”,伏首受刑。时年四十七。

  大都观刑百姓上万,皆感动流泪。死后,刽子手发现文天祥衣带里留有一首绝命书:

  死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以他鲜血淋漓的大好头颅,为大宋王朝划上了一个最完美的惊叹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 06:37 , Processed in 0.0698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