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王佐邦《诗词津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新鲜的心理,古已有之,就像象前几年扯开嗓子唱电影《红高梁》插曲似的,这诗一下子就传开了,并且出了名,当时和后代不少人偏偏愿意效颦,于是就把这种俚俗诗,以始作俑者之名名之,称为打油诗。至于有的人表示谦逊,把自己的诗称为打油,那是另一回事。开始学写诗,难免打油味较浓,随着读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增加,典雅词语的积累,运用技巧的磨练,便会油味越来越淡,诗味越来越浓。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填词不仅不排斥俗语、俚语,而且为了增强词的韵味,还要艺术地运用口头活的言语。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详谈,这里从略;二是旧体诗用语虽讲究典雅,但有些诗,尤其是政治讽刺诗,诗人有意加点"油味",以增强其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古人诗中不乏其例,如唐人曹邺《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用口头语,咏官仓鼠,画贪官污吏像,把当时的吏治腐败,骂得个痛快淋漓。
    宋朝大诗人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人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之无限感慨;寓庄于谐,正话反说,借"孩儿"讽刺"愚且直"、"无灾无难"的当朝公卿。
又如鲁迅的《学生和玉佛》: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933年初,日军占领山海关,北平危急,国民党政府抢运故宫文物和团城玉佛;同时对大学提前放假、学生逃考之事予以训斥:"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鲁迅写了上面那首诗予以鞭挞。
    打油还能以诙谐反映乐主义的人生态度。聂绀弩,这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老战士、文学家,1957年遭厄运,十年浩劫中备尝肉体折磨,在北大荒"劳改"期间写了许多格律严谨的七律,典雅中掺以打油,或打油中缀以典雅,反映他在逆境中从未悲观颓唐,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前途充满信心,读来既有谐趣又很感人。他同遭同样厄运的万枚子一起舀粪,写了两首七律,兹录其一:

        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萧萧。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稀稠一把瓢。
        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
        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整首诗是打油体,其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典故:"燕昭台":相传燕王为延请天下士,筑台置千金于其上,名黄金台。诗人借以喻黄色的粪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白雪阳春":是将战国时楚国高级乐曲"阳春白雪"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借以喻同遭厄运的两位文人,并同"苍蝇盛夏"相对仗,妙趣横生。"澄清天下":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借以抒发诗人在含冤中,还充满革命战士的责任感、自豪感。这样的诗若无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厚的古籍知识、娴熟的艺术技巧,决不能写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绀弩认为,作诗有娱乐性,完全不打油,等于"自讨苦吃"。我以为,这是对旧体诗已经有一定的功底的人来说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打油是高级打油,和那种不讲比、兴,不讲格律的打油完全不同。所以,学诗词起步之后,首先还应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多积累古典诗词语汇,若是停滞在低级油腔上,是很难上路的。待到功夫深,自会典雅、打油恰到好处,挥洒自如。
    起步之后,要较快地上路,需要经常练习。练习就需要有点外力推动。譬如,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个老干部诗词学习班,一定时期内号召学员写几首诗词,选出一批比较好的作品编辑出版诗词选集。又如爱好诗词的朋友相互酬唱,你来一首,我和一首。因为读了朋友的作品,往往会引发自己的诗思,同时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得不应酬一下。前人许多好作品,是在酬唱中产生的。例如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放言五首》等都是和作。还有个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加压,规定每周或每月写几首习作。学诗词,起步之后,打打停停,一曝十寒,是很难上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诗词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了呢?开始标准不要定得太高,达到以下三条就算及格了:
    第一条,有真情实感。品评诗词有所谓"三真",即真情实感、真积力久、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就是说写诗词要抒发自己的真情意,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抄袭别人的。真积力久,就是说要下真功夫、持久地日积月累知识,所谓"一分神来,九分汗下"(郭沫若)。真知灼见,就是说不落老套,有自家的新意,所谓"意必己出","意新语工"。其中真积力久和真知灼见,对初学者不能作这样过高的要求。但真情实感却是起码的要求,一开始,路就要走正----你写的东西,必须是是客观现实与你的心灵击撞拼发的火花、从自己的胸中流淌到笔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条,表达真情实感不是用政治口号、时髦名词(词中可以适当用些),而是尽量用形象的、典雅的诗词语汇。
    第三条,格律基本达标。
    初学写作的同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学写诗,还是先学填词?一般说,应先学写诗,再学填词。诗是照格律写的,词是照词谱填的。诗句字数有五言、七言两种,句数有绝(四句)、律(八句)、长(十句以上)三种,共六种。而词则复杂得多,词谱以千计,常见的也有几十种,词谱是更严的格律。学会填词,你可以有广宽的选择,恰当地抒情达意,但是若辨四声的基础没有打好,格律尚未调配自如,填词反而觉得拘束太多。
    诗词同一切文学艺术一样,生活是"源"。老同志有几十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只要在吸取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加以自身的努力,是完全能够学会、学好作诗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佐邦《诗词津梁》 4


四 “诗要讲形象思维”

    上面谈了起步和入门的问题,这里说说提高的问题。
    古往今来,有关诗词创作方面的评论和资料,真可谓"汗牛充栋",一辈子也读不完。具有相当诗词功底的同志,可以选择一点前人的诗话、词话,今人的诗词赏析、艺术探幽之类的书籍读一读 ,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而初学者若想依赖这些读物来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那就像进了大商场,商品琳琅满目,看得眼花缭乱,一时很难选中你所需要的东西,往往费时甚多而所得甚少。所以,在学习中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现在诗坛上有所谓"老干部体",这名称有褒有贬。褒者,认为这些作品内容健康,爱憎分明,格调高昂,反映了老干部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革命豪情;贬者,"大实话",不讲比兴,缺少艺术夸张,缺乏含蓄蕴藉,诗味不浓。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作品的句式、韵脚符合要求,但不讲平仄,缺乏古典诗词所要求的音乐节奏感。这样的诗,只要构思好,有诗意,也不失为好诗,但不能算是律诗,也不能标以词牌。我认为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信中所指出的两点,对我们学习旧体诗很有指导意义: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泽东诗词集》)266页)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同上264页)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所说的形象思维,不仅限于诗的创作,而是有关文艺创作的科学论断,深刻地阐释了文艺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方法,揭示了文艺创作中思维活动的特征。
    "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是作家、艺术家认识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不断进行深入地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同时始终凭借种种最能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在强烈的思想活动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上,把那些富于形象性的感性材料,加以概括、集中,构成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作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活动,总是受他们的世界观的支配的。丰富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形象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见《辞海》"形象思维"条)
    形象思维是相对逻辑思维而言的。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或理论思维、科学思维。这种思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形式是三段论式。例如:"凡是金属都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是导体。"第一个判断--凡是金属都是导体--叫做大前提;第二个判断--铁是金属--叫做小前提;第三个判断--铁是导体--则是推绎出的结论。一般说来科学家、哲学家、理论家基本上运用逻辑思维,"基本上",也就是说,并非完全排除形象思维。一切科学发明创造,在它研究论证之前,没有一点想象力是不可能的。科学论证中的假设,也离不开想象。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形象思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也就是说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给人以认识上的深化;而形象则反映事物外部特征,给人以美感。在前面《怎样学会读诗词》一章中曾提到,毛主席推崇李贺的诗。我以为李贺的诗,除具有飞腾的想象力之外,还非常善于描绘事物外部特征。例如:剑叫"玉龙",除反映剑的洁白、明亮形象外,还反映舞剑时,剑如龙的飞腾;酒叫"琥珀",则反映了它的颜色和清澄明亮的特征;太阳叫"苍圆",则反映了它的形状和背景特征;春草叫"寒绿",秋花叫"冷红",反映了二者时令和颜色特征。形象思维不是判断、推理的过程,而是运用形象的联系,进行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逻辑思维,要求推绎出科学的结论来,反映事物本质;形象思维,则要求创造出鲜明的、典型的形象来,以具体的人和事,具体的生活现象和细节,来反映作家的社会观念。形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它容许夸张,容许虚构。这里以李白的《夜宿山寺》为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危楼之高,联想到接近于天,于是"手可摘星辰";虚构天上有人,于是"不敢高声语"。
    一般说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基本上用的是形象思维。说"基本上",也就是说,并不完全排斥逻辑思维。例如,艺术家创作之前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进行分析、综合,则需运用逻辑思维;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人物某些对话,特别议论性的对话,往往也用逻辑思维。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里,有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说法。这说法既表明了各别文体的职能,也表明其创作的思维特征。文章要讲道理,主要用逻辑思维;诗要抒发情感,主要用形象思维。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艺术家,即以用形象的言语来说话为主的人,那宣传家,即以用论理底言语来说话为主的人┅┅"(蒲力汗诺夫《论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也遵循一般艺术思维的规律,排斥概念化、公式化,但它又有其特殊的规律:作者要在严格的模式、短小的篇幅之内,用生动的语言,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感情,化作可见、可闻、可触的形象。正如唐代僧虚中所说:"真诗之人,心合造化,言合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为我用,合我晦明。"(《诗学指南》)诗词(主要指抒情诗,不包括叙事史诗和戏剧诗)中的形象既不同于小说、戏剧中那种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同于音乐的听觉形象、绘画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它更精粹,更富于象征性、符号化。明人屠隆在《论诗文》中说:"诗道之所以为贵者,在体物肖象,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一首好诗(词)往往要通过读者思索,乃至想象,才能领会其中的情意,而且越咀嚼越有兴味。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至今,大多以"意境"的高下来品评诗词的优劣。什么叫"意境"?从字面上讲,"意"就是情意,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意境就直称"境界"),是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诗词创作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而是通过物象表达出来的;"境"不能是纯客观的死的物象,而是有灵魂、有情意的载体。简单地说,"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这也许是古人对意境最早的概括。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情意美、形象美,并且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然,这个"美"字,尤其是"情意美",由于时代不同,人的社会地位差别,标准不尽一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鲁迅说得好,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所以,对诗?quot;意境"的见解总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有一点是比较趋于一致的,就是离开形象思维,也就谈不上什么"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判别一首诗或词运用形象思维如何,就看这首诗或词的每一句,乃至每个字,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生动的画面、场景、情节、背景等。被历代诗评家所称道的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就是用六种事物的声象、形象,反映了"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形象思维一点也不神秘。人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的。婴儿就是纯粹的形象思维,他脑袋里还没有形成我、你、他等抽象的概念,只有他自己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他人的形象。大人做梦也是形象思维。谁做梦都没有进行逻辑推理的,都是看到各种各样的形象,经历各种各种各样的境遇。但这种形象思维是不由自主的,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杂乱无章的。做诗运用形象思维,犹如做梦,所不同的是思维自主的,形象的联系是有序的。梦,人人会做;诗则需要学,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对我们许多习惯于逻辑思维的老同志来说,初学诗词最大的难点,可能是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变。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诗词形象思维的论述,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笔者诗词功底甚浅,猎涉不广,只能就学习毛主席《致陈毅》初步探索所得,谈点粗浅的意见,同初学者共同探讨,并请教于方家学者。
    从大量流传的古今诗词来看,形象思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叫"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例如上面所举的两首诗:苏轼以"扫不开"的"花影"比喻政敌,抒发自己的愤懑;柳宗元以"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自况,抒发政治上失意后的孤傲和寂愤。这两首政治抒情诗,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生活感受,而是从深入观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花影的移动、寒江上的钓翁等,以这类形象来折射自己当时的心态。这里再介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唐诗》只收录黄巢三首诗,另一首是《自题像》,毛主席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借用了这首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句。上面两首 "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咏菊诗,旧时唐诗选本多弃置不选,解放后的新编唐诗选,大都选上了。无疑,如前所述,因为时代不同,黄巢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不再被歧视,反被推崇,"情意美"的标准也随之有别。
    第一首以挺立劲拔"满院栽"于"飒飒西风"中的菊丛,象征劳苦大众;为它的开不逢时---"蕊寒香冷蝶难来"----而鸣不平;继之,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要彻底打倒这不平----"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把春天的温暖同样给予菊花。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是诗人对唐王朝腐败政治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失望,从而激发出主宰世界、扭转乾坤的理想。这理想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它借历来文人以象征孤傲绝俗的菊花形象表达出来。
    第二首据说是黄巢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而写的。这诗赋予菊花以坚强的斗争的性格,用以象征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前两句比喻一旦农民起义兴起之后,唐王朝就将像百花凋谢一样,走向灭亡。后两句寄托着诗人的希望,象征着将来起义军胜利占领长安后的美好情景。
    再介绍两首借小松树的形象寄意寓情的诗。一首是李商隐的《题小松》: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益衰败的时代,对皇帝昏庸、宦官专政和藩镇跋扈深为不满。他不像黄巢那样起来造反,而是热衷于政治革新,但在当时朋党的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不少诗晦涩难解,而这首咏物言志诗却比较通俗明了。大意是:我喜爱你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桃李盛开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诗人热烈赞颂小松,寄寓着自己的傲岸清高和政治抱负,以不耐霜雪的桃李嘲讽煊赫一时的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邀宠之徒。
    另一首是较李商隐稍晚的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杜荀鹤出身微寒,青年时代才华毕露,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而又不甘潦倒,遂借小松的形象以言志、讽喻。大意是:小松刚出土,被埋没在深草里,现在渐渐高出蓬蒿了。当它还幼小时,人们不识它是"凌云木",一直等到它长到"凌云"之后才赞叹它的高大。作者的寓意在于:目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上面介绍的几首诗中所描绘的花影、江雪、菊花、小松等,形象非常鲜明,与比喻的对象非常贴切,作者(失意政治家、农民造反领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便藉此真实地烘托出来。这一类托物言志诗,我们姑称之为"移花接木"。
    另一种是"触景生情"或"即境抒怀"。但它不是对原物或原景的"全息摄影",而是对景物筛选、提炼、夸张之后,创作出的大写意画。在这张大写意画的画面上,涂上作者浓重的感情色彩。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者手里,所绘出的大写意画,其所取舍,其所着色调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大相迥异。这里以李白和杜甫分别写的登岳阳楼诗为例。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诗的大意是:登上岳阳楼,天岳山南面的景色尽收眼底;茫茫江水流向远方,洞庭湖汪洋开阔。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君山衔着美好的月亮,升上天空。在这里,仿佛住宿在云间;又似在天上传杯饮酒。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诗的大意是:早就听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在东南方位划分开吴、楚地界,日月星辰沉浮在湖水之中。亲朋们连一封信都没有,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飘泊天涯。想到万里关山,兵荒马乱,倚在阑干边,不禁涕泗横流!
    这两首诗,都是战乱时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景物和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具体的物象,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两位伟大诗人所取的镜头却不同,色彩也迥异。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那首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亨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
    杜甫那首诗,是在经历了战乱漂泊、身世沉浮之后,迟暮之年,登上岳阳楼而写的。所以他首先以洞庭湖的宽阔雄伟来衬托诗人的孤寂和悲凉,继之以当时自己形象的特写镜头,抒发怀才不遇、昔日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
    这类"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它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选撷物象的精当,并发挥语言艺术的效果,在这些物象上涂沫浓重的情感色彩。譬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6-18 21:39 , Processed in 1.1471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