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王佐邦《诗词津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夸张要说过头话,而含蓄蕴藉则又藏而不露,这不矛盾吗?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夸张艺术的效果,才能扩展诗歌的包容量,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正是这样吗?诗歌的一句、一字包涵的思想内容越丰富,越能发挥夸张艺术的感染力。"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到凌云始道高。"不正是这样吗!二者都要用形象思维体现出来,离开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艺术夸张和含蓄蕴藉。
    鲁迅曾表示:革命文学不在于有没有革命的口号、标语,而在于内容是不是革命的,有没有革命的感情,诗词尤其如此。你的炽热革命感情,应该通过生动的形象,运用艺术夸张表达出来,还不能说白了,要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的老同志,唯恐写出来的东西,人家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总要在字面上披肝露胆,有时还加许多注释。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一则自己本来就是从数来宝、打油诗等大实话起步的,作品难免残留胎记;再者--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文艺上的左的影响,尤其是达到登峰造极的"文革"期间,即使是一首歌颂革命的诗,也有"专家"解读为"反革命黑诗",所以得小心点。诗歌语汇的多义性,是中国诗歌艺术的特色,你若存心找茬诬陷,作者纯粹的好心,都可以被解读为百分之百的驴肝肺。大白话、大实话是与中国诗词艺术传统不相符的。作品一看就懂,往往不俱诗词艺术要素;想一想,觉得有意思,这才象诗词;越想越有意思,那才是好作品。要发扬光大诗词传统艺术,还有一个消除左的余毒问题。明清两代,诗词艺术式微,原因多种,而"避席畏闻文字狱"(龚自珍诗)不无关系。
    毛主席说的"诗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主要是指写诗要运用形象思维、艺术夸张和含蓄蕴藉。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我们看一首诗,一首词,有没有诗意、词韵,或者诗意、词韵浓不浓,主要看三者结合的程度,发挥的水平如何。关于写诗的要求,历代诗闻评家著作很多,流派纷呈,条目纷繁,上面所强调的形象思维,艺术夸张,含蓄蕴藉三条,仅是根据毛泽东作品及其诗论,针对当前所"老干部体"的现状提出的粗浅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佐邦《诗词津梁》

 

六 “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思维特征;艺术夸张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含蓄蕴藉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特点。要体现这些特征、特色、特点,都离不开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毛主席在"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之后,紧接着就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创作手法的集中和概括。
    比、兴创作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成《诗经》的《大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间诗歌;《雅》有《大雅》、《小雅》,是"言王政所由废兴"的作品;《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赞美王德、祭祀用的乐歌。赋、比、兴则是表现诗歌内容的方法。西汉经学大师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也就说,"比"、"兴"是古代人民群众用来讽刺和赞美时事的。这种刺美不是直话直说,而是绕着弯儿来,采用委婉类比的方法唱出来的。其后历代对赋、比、兴、又有多种解释。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后对此解释虽不尽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诗人都采朱说。
比,包括比喻和比拟。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喻,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在红军的眼里,绵延不绝的五岭,就像微波细浪轻轻翻腾,气势雄伟的乌蒙,就像小小泥丸滚动。经这么一比,就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地烘托出来了,并表达了作者战略上藐视困难的"若等闲"的气概。
    比喻中要说明或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方的那个事物叫喻体。例如,上述诗句中的"五岭"、"乌蒙"是本体,"细浪"、"泥丸"是喻体。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人对比喻的分类多达十类,后人一般归并为四类。即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明喻:本体和喻体一并托出,一般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字眼。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其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毛泽东诗词中的"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 元旦》)"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 娄山关》)等都属明喻。
    暗喻:又称隐喻。这种比喻,一般也要求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显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谓词或状词。暗喻较明喻更进一层,它突出本体或喻体的某种特征,比喻得更传神,更生动。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突出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夸张本体"汪伦送我情"。"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其七)以喻体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汀洋》)以喻体风飘絮突出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突出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密集。上述毛主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也是暗喻。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喻: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例如骆宾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其中的"竹叶"喻酒,"桃花"喻马。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其中的"新松"喻善,"恶竹"喻恶,借以抒发诗人对人事的爱憎。白居易的《放言》其一:"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用"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他们"两面派"的面目。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前面提到的李贺诗中所用的代词--剑叫"玉龙"、酒叫"琥珀"、日叫"苍圆"、春草叫"寒绿"、秋花叫"冷红"等,亦属借喻。毛主席的《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里的"英雄"、"豪杰"借喻中国和世界革命人民。"虎豹"、"熊罴"借喻所谓"帝、修、反"。鲁迅《报载患脑膜炎戏作》"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这里的"横眉"是鲁迅指自己,他的《无题》中不是有"横眉冷对千夫指"吗?"蛾眉"则借喻当时忌恨他的帮闲文人,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不是有"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吗?至于"众女",不言自明,是指那些"蛾眉"。借喻二体合一,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应该是人们比较容易了解的,或者从诗词的前后句的联系中,从典故、文献的联想中,能够琢磨出来,不宜搞得晦涩难解。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喻: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十四句中用了十种声态作比喻,不仅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句诗连用七个比喻,一个比喻即一个场景,将船行疾水的惊骇冲泻之状生动地描绘出来。诗的后半部,说生命的消逝,意念的转易,世变的反复,更甚于此,以强化作者对人生的慨叹。又如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 冰丝带雨悬宵汉,几千年晒未干。华露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作者以冰丝、华露、白虹、玉龙、晴雪的五种动态形象,比喻瀑布。
    前面举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用了五个比喻描绘山的雄伟形态,亦属于博喻。博喻必须注意喻体新鲜、生动,还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不可为比而比、人工堆砌。
    比拟与比喻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作者为了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常将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这就是比拟。例如,王维《书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其中"欲上"二字,给"苍苔色"以生命,把它当作会飞跃的动物来描写了,突出了地碧苔青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的感受。李白的《送友人》,借用《诗经.车攻》中的"萧萧马鸣",组成"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一个"班"字,把两人临别时各奔东西,马儿也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把花与鸟都拟人化了,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可见诗人离伤之情多么深重!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这里的一个"画"字,就把"云"拟人化了,似乎本无山峰,是云即兴画出来的,表达出了诗人惊奇、愉悦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喻和比拟所不同的是,比喻一般要出现喻体,或者本体与喻体相融合,比拟则不出现本体,而是以喻体的某种形象特征、动作特征来描写本体。有物拟人、静物拟动物、甲物拟乙物等等。从修辞角度看,比拟较比喻对事物描写的深度更进了一层。
    兴和比同属形象思维创作手法,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彼此相似形成比,前后相因形成兴。
    写文章强调"开门见山",作诗则须委婉含蓄,因此往往先用鲜明的形象为抒情发端,所以又叫"起兴"。例如李白《将进酒》的前两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来形容光阴易逝、一去不返;接着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人生之短暂;由此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诗的前四句都是"起兴"句。又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是"起兴"句。"见秋风"三字是思乡的形象说法。前面例举李白《秋下荆门》时曾介绍了这个典故:晋朝的张翰,在洛阳作官,"因见秋风起",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毛主席的《七律.冬云》前四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是"起兴";后四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乃"所咏之词也"。上例都是兼含比喻的兴,即兴中有比。比、兴往往密不可分。
    用某种事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古人也称之为兴。
    晚唐诗人秦韬玉,是个既不满当时社会黑暗,又奔走于宦官之门谋求官爵的知识分子,写了首《贫女》,以一个未嫁的贫女的独白,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意是:穷人家的女儿,从来没有着过华丽丝绸衣裳;准备托媒人说婆家时,自己更加感到悲伤。当今谁人爱我这样风采、格调高雅的女孩儿!都喜欢那些时髦发式的摩登女郎。我敢用十指来夸耀刺绣的灵巧;不愿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跟人家攀比浓抹艳妆。深恨年年辛勤地压金线刺绣,总是为富贵人家女子做出嫁衣裳。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形象生动,在当时和后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为他人作嫁衣裳",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
    宋朝抗金主战派领袖李纲,受投降派的打击、排挤,只当了七十天宰相就被罢了官。他在任湖广宣抚使时写了首《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以"病牛"自况,表示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他被罢相之后,屡上疏主战,终不得行,忧郁而死。李纲虽不是北宋的名诗人,但他的这一名篇,却连同其爱国主义精神彪炳千秋。
    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在蒙古贵族瓦剌内侵、虏走皇帝英宗之后,他拥立景帝,率京师军民击退敌人,后来英宗被释复辟,于谦被诬杀。曾作《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以石灰自况,寄托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和洁白情操。这首诗同李纲的《病牛》一样,流传甚广。
清人郑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为题画而作,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中,隐喻作者风骨的刚劲。
    这类托物寄意的表现手法,和前面讲形象思维时所说的"移花接木"法,古人常称为"比兴"、"托兴"、"兴谕"、"讽兴"等。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在给陈毅的信中说,作诗"比、兴两法不能不用",但也不排斥赋的运用。指出:杜甫的《北征》一诗"可谓'敷陈其词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北征》是杜甫回鄜州探望家小时,给皇帝写的一首五言古体长诗,是以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向皇帝报告沿途所见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描写了自己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的生活,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规劝皇帝不要屈膝借兵回纥,引狼入室。诗人以赋为主、比兴为辅的表现手法,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成功地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长篇记叙诗歌,大都采用"赋"的创作用法。例如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其后三百多句基本上是直言诗;北魏乐府中的《木兰诗》,除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比喻外,其上数十句,全是直言叙事。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善于以直书其事的创作手法,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社会生活、民生疾苦,留下许多深刻感人的杰作。杜甫除《北征》之外,还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白居易有组诗《新乐府》、《秦中吟》等。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诗篇都是古体诗,在今体诗即律诗中有没有"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有,并且其中亦不乏传世佳作。例如晚唐诗人李山甫写了首《上元怀古》。现在的南京市,唐代称金陵,又曾改名为上元,是三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李山甫这首诗是总结南朝宋、齐、梁、陈短命的教训的: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基本上采用"赋"的创作手法,其中也有比、兴。李山甫在晚唐并不是很出名的诗人。唐人写金陵怀古的名篇很多,而恰恰这首诗被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文化不高的皇帝看中了,请人写在屏风上,要后代子孙记取教训。
    盛唐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基本上也是首直言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以"少小"与"老大"相对比;"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相映衬,又用儿童问话的情趣,抒发这位八十六岁老人,离家五十余载,久客伤老之情。这首源于生活,发自心底的好诗,成为传世名篇。
    五代十国时的后蜀的花蕊夫人徐氏,蜀亡被掳入宋,宋太祖召她陈诗,她作了首《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直言诗,针对女祸亡国论,作了自我辩解,将男儿骂个痛快淋漓,抒发了她怨愤痛切之情,刻画出一个泼辣而不失委婉、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后世诗评家每每乐道。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八十五岁、奄奄一息、即将告别人世时,以遗嘱形式,对儿子倾吐未完成的心愿和殷切希望的绝笔诗。数百年来,万口传诵,发挥着振奋爱国精神的作用。
    直言诗要写好,并不容易。从上面所例举的几首诗来看,有如下特点:一是抓住了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或生活的重大题材;二是作者炽烈的情感和高洁的心地犹如不须妆扮的美丽处子,和盘托出,更显得自然朴质之美;三是话虽直说,但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可见、可闻、可触的形象,也就是说,赋中有比、兴;四是不平铺直叙,有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反衬,行文起伏跌宕。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佐邦《诗词津梁》

 

七 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如上所述,比、兴创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诗歌的形象思维、艺术夸张、含蓄蕴藉等艺术效果,而这些效果又是为诗歌的思想内容服务的。据古籍载:上古时代人民群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编成歌谣,歌唱出来,流传开去,颇像今天的流行顺口溜。"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这叫做"采风"。西汉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上面派官来"采风",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过失、失误,不敢直说,于是就采取类比的方法歌唱出来,这就叫做"比";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美誉、德政,直接说出来怕有谄媚之嫌,于是就歌唱些别的好事情来赞赏劝导,这就叫做"兴"。追根究底,比、兴的"知识产权",属于古代人民群众,是他们用以反映自己心声、讽刺或赞美统治者的诗歌艺术,是具有时代特色、广泛社会内容的诗歌艺术。所以到了后代,诗人们常以比、兴一词,借指其所要求于诗歌的社会内容。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追随者张籍,写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抨击统治集团的诗篇。白居易写诗赞扬他:"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可见,比、兴是同"空文"相对立的,是与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格格不入的。今天我们学习比、兴的创作手法,不能仅仅当作是单纯的技巧磨练,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尽可能地反映人民心声、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我们老同志学习比、兴,有一个如何扬长补短的问题。一般说来,老同志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但有的同志古典诗歌读的不很多,古籍知识不够丰富,往往心中有那份情意,而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或者说,掌握了本体,而缺乏喻体和描绘的技巧;多数老同志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离退下来,仍然关心天下大事,奉献余热,但毕竟同现实生活的主流多少有点疏远了,心灵若不与炽热的现实相击撞,是很难迸发出思想火花来的;多数老同志离退下来以后,注意培养爱好、充实生活、陶冶情操,也有较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学习的反应能力、记忆力总是不如当年了。针对这些特点,结合我自己学习的粗浅体会,提出三点建议: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认真读点诗词

    我认为,要想从读诗词中较快地学到比、兴创作手法,提高创作水平,须注意四个结合:
    一是读古典诗词与读现代人的旧体诗结合。
    我们在读古典诗词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读点现代人的旧体诗,从中学习如何古为今用、化旧词为新意,怎样用比、兴创作手法表现现代事物、现代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意。如果我们只埋头于古典诗词之中,而不适当地读些现代人的旧体诗,则有拘古不化之虞。李、杜的诗是一定要学的,不学则不能继承我国诗歌最辉煌、最优秀的历史遗产。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想从他们那里能找到反映现代事物、现代思想情感的现成模式。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飞机、大炮,更没有见过宇宙飞船、信息高速公路;他们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更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还有什么迪斯科、卡拉OK、集体婚礼、蜜月旅行等等,你要是去请教柳永、秦观,他们定是无可奉告。我们写旧体诗,绝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退回到古代去,而是借传统的形式,抒发现代的思想情感,反映现代的新鲜事物。正如晚清发起"诗界革命"的黄遵宪所说:"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所以,写旧体诗的意义,全在于用旧调谱出新意来。要创作就需要有借鉴----有选择地读现代人的旧体诗。"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代人写旧体诗的很多,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老同志读得过多,恐怕精力上承受不了,需要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又投我们老同志的情怀的作品来读。我认为,应该好好学习两个人的旧体诗,那就是鲁迅和毛泽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6-18 12:38 , Processed in 1.17158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